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雪的形成2023-02-06  37

意思是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如下: 王戎七岁时,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许多李子,把李子树的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朋友都争着去摘取李子,唯独王戎无动于衷。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王戎回答说:李子树生长在路边,还结了那么多李子,想必一定是苦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一件王戎小时候的事,这件事也让王戎有了神童之誉。

这件事记载在《世说新语・雅量》篇中。说王戎7岁时,和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上去采摘。只有王戎视而不见,若无其事。人家问他怎么不去,他说:“这棵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果子,不用说,那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从此王戎就有了神童的美誉。

王戎不仅早慧,而且胆量奇大。也是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魏明帝曹叡命人把一只凶猛的老虎砍掉牙齿和爪子,然后放在笼子里,运到洛阳城内的宣武场上,让百姓前去观看。当时宣武场上是人山人海,像过节似的,王戎当然也跑去看热闹了。大家围在护栏外指指点点,十分兴奋。老虎何曾见过这种阵势,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不仅咆哮,而且攀着护栏,做饿虎扑食状。人们都吓得魂飞魄散,呼啦一下全跑了。

只有7岁的王戎,却不慌不忙地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一点恐惧之色。魏明帝在不远处的阁楼上望见这一幕,很惊奇,就派人去打听王戎的由来,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身材不高,但是长得神采秀彻,很讨人喜欢。他的眼睛很有神,人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就是说,他的眼睛精光四射,犹如山岩下的闪电一样。而且王戎还有个特异功能―“视日不眩”,就是能够直接看着太阳而不觉得眼花。

阮籍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同为尚书郎,阮籍便认识了15岁的王戎,两人虽然相差24岁,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阮籍每次去找王浑,说不了几句话便去找王戎,两人总是谈论好久才分别。有一次,阮籍甚至对王浑说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濬冲(王戎字)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也正是通过阮籍,王戎得以进入竹林之游的圈子。

王浑死时,他的门生故吏赠送了百万钱的丧仪,但是王戎一概不受,因此博得了清廉的美名。但是到了王戎晚年,却出奇的吝啬贪婪。

王戎的一个侄子要结婚,他只送给人家一件单衣作为礼物。可很快,王戎就后悔不舍得了,竟又找人家要了回来!

不仅对侄子吝啬,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一毛不拔”。王戎的女儿出嫁裴,临时向王戎借了一笔钱。后来女儿每次回娘家,王戎都没有好脸色。女儿太了解他了,赶忙还了钱,王戎脸上才有了笑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家里有好李树,结的李子好吃。家里吃不了,王戎就拿去卖钱。他担心买李子的人会留下核作种,就把每颗李子的核都用锥子钻破,破坏了李核再去卖。从此留下一个“钻核卖李”的典故。

王戎后来被封为安丰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但他总不满足,最大的爱好,便是晚上在烛光下,和夫人用象牙筹盘点家产,乐此不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077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