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平三藩是哪三藩?

康熙皇帝平三藩是哪三藩?,第1张

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第二阶段

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康熙皇帝趁叛军群龙无首发起进攻一举平定三番。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

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扩展资料:

在三藩之乱开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调集了7万军队。这些军队,包括满洲八旗、科尔沁、察哈尔等地的兵马。因为当时的清廷还不知道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因此对于吴三桂的叛乱并没有太大的重视,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前期的失败。

清廷不知道,吴三桂在长沙、萍乡等地这些地方,就有7.3万军队。吴三桂手下的将领王屏藩进攻丙北的汉军就有2万人以上,足见吴三桂兵力的可怕。不止如此,当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清朝以后,吴三桂的实力就更加的强大。吴三桂只是三藩中的一番,实际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万军队,包括程风手下7万和郭应辅手下的8万人尚之信手下也有10万人以上。因此,三藩之乱三藩兵力已经达到了35万以上。清政府在战争初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虽然清政府当时在全国有四十五万军队,但是由于中国太大,再除去保护京城的11万人,能作战的部队也只有30万左右。这三十万,分散在全国各地。实际参加叛乱的清军,只有15万左右。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清军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在安抚下,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吴三桂在1678年在衡州称帝,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只做了五个月皇帝的吴三桂积郁而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扩展资料:

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都是明朝降将,他们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别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并分别拥有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早已有撤藩之心的玄烨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士兵撤回原籍。

消息传出,平西王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封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康熙帝召集众臣再三议论撤藩之事,其中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康熙帝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以外。”理由是: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痈成患,危害天下。

于是,康熙帝派侍郎折尔肯和学士傅迈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传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之事。

没有把年轻的帝王放在眼中的吴三桂接到撤藩令之后,气急败坏。他原以为康熙帝接到撤藩的上疏,一定会对他劝慰挽留,世守云南,哪里想得到会弄巧成拙、弄假成真,使自己骑虎难下,他是看轻了年轻的康熙帝。吴三桂事明叛明,降清后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不断扩充势力,是三藩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一个。如今康熙帝决意撤藩,吴三桂则自恃势力强大,决定起兵谋反。康熙十二年冬天,吴三桂起兵造反,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举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公开叛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35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