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隶意思是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下:“明太祖 制秀才衣巾,既成服,试问 马后 曰:‘谓我何似。’后曰:‘似一箇皂隶老官。’”
万历间,历城令梦城隍索人服役,印以皂隶八人书姓名于牒,焚 庙中;至夜,八人皆死,庙东有酒肆,肆主故与一隶有素。会夜来沽酒,问:“款何客?”答云:“僚友甚多,沽一尊少叙姓名耳。”质明,见他役,始知其人已死。入庙启扉,则瓶在焉,贮酒如故。归视所与钱,皆纸灰也,令肖八像于庙。诸役得差,皆先酬之乃行;不然,必遭答谴。
按照明朝《御制大诰》的定义,其中《御制大诰.差使人越礼犯分第五十六》中解释:“皂隶系诸司衙门执鞭、缒镫、驱使、勾摄公事之人。”皂隶的上面还有一级就是吏,皂隶是衙门里最低等的一种存在,在现代的话就全是政府单位里的临时工,合同工之类的
九品之中并没有皂隶。实际上皂隶是不入流的。
1、皂隶
古代称之为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的差役。
皂隶的地位很低。出身皂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考秀才的考试)的最后一场是院试,院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参加考试的童生先要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定姓。此外还要本县秀才中的廪生作保,称为廪保,保证你不是冒籍、匿丧,保证你出身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
2、潘富
明朝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恶霸叫潘富,这名字一看就像地主家的老儿子。实际上是溧阳县的一个当官的,却也是一个十足的恶霸。他手下养的虽然吃着皇粮,但都是拿着俸禄的打手。他勾结当地的县令,合伙欺压老百姓,平头老百姓哪能抵挡他们的蹂躏,普通人是上告无门
由于潘富的胡作非为,终于有一个老百姓冒出了头,冒着千山万水的险阻来到京城告状,巧合的是这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可不是吃素的,听了之后怒火中烧,然后秘密派人去查此事。
以朱元璋的狠辣,结果就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