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绪和诸葛亮是族人。
诸葛绪,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西晋大臣。门荫入仕曹魏,历任泰山太守,打退吴军进攻。迁雍州刺史,参与魏灭蜀之战,部队遭到司徒钟会收编。西晋建立后,册封乐安亭侯(辟雍碑),历任太常卿、卫尉卿等官。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扩展资料: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晓得诸葛绪是曹魏的将军,不过,这个人是个冷门人物,我们对他谈不上有什么印象。此人史书无传,事迹记载寥寥,只言片语的记述,使后人根本无法对他进行了解和研究。
当然,没有传记,事迹材料少,并不是无法了解、研究的主因。要知道,历史上没有传记的人物不甚其多,事迹只一二条的也极多。可是,只要干过激动人心的事情,哪怕只那么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事情,也足以使人能遥想其风采,神往其人物了。王经是这样,程畿是这样,徐庶是这样,韩龙是这样,王异是这样,傅佥是这样,陈到是这样《三国志》里面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
所以说,我们之所以不清楚诸葛绪的面目,主要还是他没有留下较特别的业绩。诸葛绪的没有留下什么具体事迹,只有一些非常空白感的仕途履历。实在讲,诸葛绪是个不容易被想起的家伙。如果不是因为他也姓诸葛,而且也是琅邪诸葛氏;如果不是因为他还跟姜维交过手,我想我是记不住他的。
只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绪干过泰山太守;当过雍州刺史;还曾经配合邓艾灭蜀,并能独领五万大军等个人仕途履历情况的话,则基本能肯定诸葛绪这个人也绝非泛泛之辈。
太守在两汉三国时期,是相当有实权的一方大员。尤其在三国乱世中,太守有很大兵权,故又称郡将,故能为太守可是不简单的。
泰山郡属兖州刺史部,郡界很大,治下有十一县。曹操时期,一度从泰山郡分出来五个县新建了嬴郡,并任命糜竺为第一任太守。曹操是想拉拢糜竺,分化瓦解刘备的墙脚。岂知糜竺宁舍万贯家财,郡将之任,也要万死不辞,追随妹夫刘皇叔。
一般来说,我们对泰山郡不会有多少认知。这是因为三国时期泰山郡并无大事发生。相比之下,倒是曹操老父亲曹嵩的死算得一件大事。初平四年,曹嵩一家就是在泰山郡华县、费县交界的地方被灭门的。此事引发了曹操屠徐州;刘备救徐州;陶谦让徐州。
诸葛绪何时当的泰山太守,这完全无从考证了。我们仅知道他在公元255年时(魏正元二年春正月,即曹髦称帝三个月后——蜀汉延熙十八年),就已经是泰山太守了。当时,他的上司则是名将邓艾(时为兖州刺史)。
至于诸葛绪在泰山郡有什么政绩?则亦无可考证。我们仅知他曾受邓艾节度,参与了围剿淮南义军(毌丘俭、文钦反司马师起义)之战。
根据邓艾率泰山诸军万余人,通过强行军进驻乐嘉城(南顿县北四十里),作浮桥,示弱诱文钦父子(本在项城外围)来攻的记载可知,诸葛绪也参加过这场大战,并且,泰山军还是主力。这次会战中,他与邓艾、司马师等,共同领略、见识到了文钦父子那惊人的夜战、野斗本领!此后,他还跟着邓艾、司马琏、乐进等追击文钦父子,一直追到了丘头这个地方。
其后,邓艾、诸葛绪则与诸葛诞组成联军,挺进了扬州,共同防御东吴孙峻十万大军的攻击。史书记载: 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淝水之北),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 泰山太守诸葛绪 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简短的记载可知,诸葛诞是联军司令官,因为它写“遣艾据肥阳”。但是,邓艾是司马懿的得意弟子,且军权贵专,讲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故邓艾不理会诸葛诞的军令,他改变了部署,派诸葛绪率领等在黎浆防御,对打退东吴来犯之敌起到了积极作用。
诸葛绪是何时调任雍州的呢?亦无可考。只能知道是在王经之后(公元255年八月时雍州刺史还是王经)当年,姜维大破王经的雍凉集团军。事后,王经被罢官的可能性很大——当王经被困狄道时,曹魏朝廷(其实是司马昭)曾命邓艾去救援,诸葛绪随邓艾西征的可能性很大。
雍州西接凉州,东依关中,雍凉二州常常遭受蜀汉大军的攻击,治下很多郡县都是汉魏交战的主战场,故雍州是曹魏重镇。雍州刺史常用重臣干吏。如郭淮,陈泰,司马望等都先后为雍州刺史或督雍凉军事。诸葛绪能除雍州刺史,不仅是能力的体现,也是信任的体现。
如果推理正确(255年十月起,诸葛绪取代王经成为雍州刺史)则一直到公元263年十月,作为邓艾的老搭档,诸葛绪就都是雍州刺史了。
以上是诸葛绪的风光仕途史。以下则要看看他的两件衰事。
其一:……(景元)四年秋(263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 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锺会攻维未能克……
这里面看出,雍州刺史诸葛绪是单独领兵(不受邓艾节度)执行单独的专门任务(缠住姜维,牵着姜维,使姜维进退失踞)这一点再次看出司马昭对他的信任,对他委以重任,赋予他全权指挥偏师的大权。
而从诸葛绪跟姜维交锋,轻轻被姜维骗过,中了人家调虎离山之计又可以看出,诸葛绪比起一流的军事人才来还有不小差距。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说诸葛绪是大草包。毕竟,郭淮、邓艾、徐质、王经、陈泰、司马望、夏侯霸等都对姜维感到头疼。实际上,这帮人往往需要连起手来,才能制住姜维。就是史书吹嘘的军事神才(孙权的说法)也上过姜维的当——诸葛武侯病逝五丈原,司马懿被姜维的疑兵之计吓跑(会有人说司马懿在养寇自重,这分明是笑谈!)
其二: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 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
这里,时间是263年年底。 诸葛绪又被钟会摆了一刀,军权被夺,军队被吞,他本人也被当作消极怠工的典型,惨遭拘押囚车,征回洛阳之罚。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可能真的傻人自有傻福气。对照钟会、邓艾父子、师纂的下场看,这家伙简直是因祸得福!虽然很狼狈,很丢脸,虽然虚惊一场,却也避开了一场流血斗争。
玩政治玩不过钟会,玩军事比不过姜维,诸葛绪大致是二流将军的水平。虽然如此,也算很厉害了。
此段还可以看出,诸葛绪跟邓艾关系比较一般,虽然是老搭档,却不买邓艾的帐。然而,如果考虑到后面的事情,则他不买邓艾的帐,又不能算什么错误了。命运之手有如此神奇!
当然,如果我们不拿这件事来证明诸葛绪跟邓艾个人关系没有多好的话,则似乎可以当作诸葛绪是花岗岩脑袋的证明了。就是说诸葛绪不会变通,属于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一类典型。他能一字不差的照章办事;能不顾一切的执行上级分派的任务;能木偶式的按着预订方案走路。缺点是死搬硬套,教条主义,应变能力很一般。
这个人没有多少心眼,不然,不至于对钟会毫无防备心里,手握重兵,竟能被人轻而易举的灭掉。要知道,钟会还没有离开洛阳的时候,中原很多人精就早已料到钟会这人要造反了,还劝司马昭不要用钟会或不能给他太多自主权。
最后,从钟会不敢擅自做主,把诸葛绪杀死在前线的情况来看,又是一条诸葛绪地位很高的证据。钟会是司马昭心腹爱将,极受宠信,他权力很大,人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要是换了其他人,早被他当场杀了。押会洛阳就会有变数。可见,诸葛绪也是司马昭重要心腹。另一种可能是诸葛绪朋友不少,钟会想杀他,但求情的极多,钟会不好下手——抑或两类情形兼而有之。
还有一点要说,就是《三国演义》中钟会是以诸葛绪没有拦住姜维为罪名将他拘押的。而史书记载则是钟会率领诸军攻打剑阁失利时,准备撤军前,以怯战之名,加害诸葛绪的。这分明是甩锅、找替罪羔羊的意思。
说了这许多,最后,我想大略推算一下诸葛绪的生卒年代(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仅仅知道诸葛绪活到了西晋年间,历史并没记载他的年龄,更无出生时间,死亡日期,故谁也不知道他的历史活动时间表。
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孙女诸葛琬,是泰始九年春入宫成为司马炎的妃子的。泰始九年即公元273年,这一年司马炎37岁,贾充57岁,贾南风17岁。正常来说,能入宫为妃则年龄低于十四岁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十二三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73年在诸葛绪参加灭蜀大战十年后,由此可知,263年的时候,诸葛绪已经有孙女了,且重孙女的年龄在四岁以上。
再一个,其孙女诸葛琬是其子诸葛冲的小女儿(诸葛绪的儿子诸葛冲二子二女,诸葛琬是老三或老四)据此判断,263年时诸葛绪起码六十岁上下。也就比邓艾小个三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