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的出处和意思?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的出处和意思?,第1张

这两句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具体作者不详。

意思是“宋亡的崖山海战导致传统的汉民族政权首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这句话被用来表示华夏文化在经历蒙元灭宋后发生严重的断层,古典中华文化遭到了摧残”。

历史背景: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近些年来,一直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意思就是说,自从南宋的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灭亡,从这时候开始,中华文化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取而代之的是蒙古文化,中华文明已经断层,之后的一切都已经不是原来的了。但是这种观点还是为大多数人所不接受,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还有这,多人不认同呢?

1.驳崖山之后无中国

什么是崖山海战?历史教科书上准确说法是,这是南宋王朝为抵抗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最终以以南宋大败而终结。之后上自南宋皇帝.宰相下至贩夫走卒10万余军民投海殉国,宁死不降,这是何其壮烈的、感天动地的民族气节!此战之后,南宋灭亡,蒙古人正式统治中原。汉人政权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那么是谁提出了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这个人叫内藤湖南,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他是20世纪初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京都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解决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对日本乃至西方的中国学影响深远的中国历史分期法和文化中心移动说,成为近百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学界一面难以撼动的旗帜。

那么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种学说的呢?这个时间节点就在清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受到清日甲午战争胜利的影响,再加上日俄战争的胜利。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着疯狂的气息,军国主义扩张思潮慢慢成形,对于扩张领土的欲望愈加强烈。而目标正是民国刚刚建立,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的中国。日本人深受中国古代明正言顺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侵略中国需要一种思想道德上的正当性,于是这种学说边。慢慢的扩展开来,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时深受影想。在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曲意引导,所以这种思想就慢慢的流传开来。

崖山海战之后,南宋灭亡,这是中华文明第一次出现断崖式的灭亡和倒退,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都中断了,宋朝以后的中国人,和宋朝以前的中国人,完全是两种人。那种雍容华贵,豪迈自信,重诺轻死的精神没有了,丢失了。

所以很多日本史学界学者认为,在南宋朝灭亡以后,日本才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这一说法有道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保护上,日本做得确实比同时期的中国政府要好,很多孤本典籍后来在日本有所发现,在大陆却都失传了。但这一点只能说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虽然还具有它的民族独立性,但是他在文化上已经深受中国的影响,已经被中华文明所同化,已经初步具备成为中国人的条件,只是还不彻底。

而中华文明的根仍然在神州大地上,虽然宋朝时汉民族在政治上被蒙古人武力征服了。但是我们的文化没有断绝,我们可以最终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浴火重生。最终赶走了蒙古人,建立大明王朝。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的相信一个世纪以前的流言蜚语,中国文化从未真正断流,我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2.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3.为什么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宋元之战

南宋末年,蒙古族四处侵略,向西打到了维也纳向东打到了千岛群岛向南打到了印尼爪哇岛。整个亚欧大陆大部分的土地已经在蒙古帝国的版图之中了,但是对于偏居一隅,瑟缩在长江以南的南宋,却始终打不下来,但是蒙古帝国一直盯着这块肥肉不肯放手。

德祐二年(1275年)襄樊失陷之后南宋的防线已经从淮河汉水收缩到长江南边了,这时候蟋蟀宰相贾似道还牢牢把持着朝政,腐朽的宋帝国像风浪里的小舟,摇摇欲坠。

而在北边夺得皇位的忽必烈,派出了得力将领丞相伯颜南下攻宋,元军不费什么力气就攻下了汉阳和鄂州,贾似道不得不率兵出战。贪生怕死的贾似道像伯颜求和,怎知被拒绝了,于是贾似道弃军而逃,扔下军队给孙虎臣。最后贾似道给太后流贬至循州,途中给孙虎臣在漳州处死。

贾似道虽然死了,但是大宋这条船也是千仓百孔了。忽必烈大军一路向南,攻破了建康(南京)、常州、然后直逼临安城。

临安破城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朝廷大臣相继出逃,益王赵罡和广王赵昺被护送南逃。途中改立益王为帝,就是宋端宗。逃到福建南平之后,元军紧追不舍,挥师从浙江攻进福建,于是端宗小朝廷被迫继续逃亡。

刚出海口就碰到了元军水师,幸好大雾未被发现躲过了一劫。端宗继续走水路从泉州经过潮州到了惠州,最后在景炎二年倒到了香港九龙附近,有意在这里安顿下来建立行宫。但是元军紧追不舍,小朝廷只能继续逃到虎门,刚停下元军就到了广州,本想再逃亡的宋端宗他们,刚下海就被元军追上来了,在中山附近大战一场,惨败。

侥幸逃出的人数越来越少,到了中山南海附近更是遇到了风暴,不多的随行又死了一大半,没多久端宗也给吓死了。群臣本想四处逃散,最后陆秀夫拿出他代拟的《景炎皇帝遗诏》,推了广王赵昺上帝位。可怜的赵昺只有八岁,什么都还不懂。

一路逃亡到了崖山,崖山是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临近海边,银洲湖水从这里入海。崖山和西面的汤瓶山相对如门,故称崖门,进可攻退可守,是个不错的根据地。

然而元军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次年二月,派出都元帅张弘范从朝阳由海路进攻,包围了这个不算朝廷的小朝廷。统帅张世杰奋力对战,但是完全没法抵抗凶猛的元军。

陆秀夫见无力突围了,于是打算将妻子儿女都驱入海中,自己再自杀殉国。但是他的妻子拉着船舷不肯资金,他怒吼:“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这才松手沉海。

陆秀夫转头对着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为国而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受辱。”说完背着八岁的皇帝,跳入了忙忙的大海之中。

另一头杨太后跟张世杰一路逃到广东阳江海陵岛附近,遇到台风,全军覆没,至此,南宋朝廷彻底消亡了。

南宋覆灭的意义

南宋灭忙后,蒙元是第一个完全占领中原的王朝,几千年华夏文化的积累被破坏,中华文明就此中断。

唐宋时代,日本派了很多使者来到中原,学习了中华很多文化和传统,所以时至今日,在日本依旧能看到很多中国没有,但是却在日本保留下来的传统。

不过我觉得时代是在进步的,汉文化强大的底蕴,包容了蒙古族的文化进来,融成一体,不但没有像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那样消亡了,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我们应该骄傲的地方。

“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语直接来源于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于1997年出版的一部讲述崖山之战的历史小说《海啸》。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大致意思就是说:宋亡于崖山之后,华夏文化也就断了、明朝亡了以后也就没有中国了。

其实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元朝征服了中原,很多人都投降了蒙古人,有气节有骨气的人都被蒙古人杀光了,民族的脊梁就此被打断。明朝灭亡以后,汉族人全部剃发易服,根本谈不上什么气节,连祖宗的东西都丢弃了。

但是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很多人肯定会认为是我国一些比较封建的士大夫提出来的,其实呀真不是,这句话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而且提出来的时间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16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