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草蜥生活习性

北草蜥生活习性,第1张

生态习性

栖居于山区、丘陵之农田、茶园、荒野、路边草丛、灌木丛中。10月下旬陆续进入冬眠,至翌年4月上旬出眠,活动期约6个多月,冬眠时多匿藏于草根下、树根下或田埂边之土洞中,或路边石下。春秋季节多在中午前后活动 觅食,见于阳光照到的草丛中,其他时间活动较少。夏季气温高,中午较少活动,且多在背阴处觅食,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

北草蜥(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多分布在海拔436-1700米的山坡以及生活在山地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36至1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

北草蜥嘴巴里长刺,是方便捕食。

北草蜥,是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头部具大的对称形鳞片,无上鼻鳞。额鼻鳞1枚,前端钝圆,后端为一锐角。前额鳞1对,左右相切。额鳞长五边形,上眶鳞4对,第1对极小呈颗粒状。额顶鳞1对,呈五边形,左右相切。顶间鳞小,菱形,以后尖与后方更小的枕鳞相连。枕部被粒鳞,向后鳞片逐渐变大并起棱,到颈部成排列不规则的棱鳞列。背部6行大棱鳞列的中央2行到体中部后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有些个体达荐部才消失。腹鳞大,8列,起强棱。体侧有2至3行较腹鳞明显小的棱鳞列。体侧余部被粒鳞。四肢背面被棱鳞,腹面鳞片较光滑。肛前鳞1枚,呈倒梯形。鼠蹊窝1对,位于股基部。泄殖腔后方和尾基两侧被粒鳞,以后的鳞片变大起棱。尾鳞起强棱,环尾中部鳞14列。掌、跖面被大小较一致的粒鳞。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体背草绿、棕绿或棕色,体腹黄绿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条浅纵纹,雄体背侧有一纵纹,体侧有不规则的深色斑,浸泡标本绿色变为淡蓝色。

北草蜥栖居于山区和丘陵的荒地、农田、茶园、路边、乱石堆、灌丛及草丛中。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蝗虫、鼠妇、蛾类幼虫等。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树根下及田埂边的土洞内,或路边乱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气温升至13℃以上时,陆续出眠。刚出眠时仅在中午活动,多见于阳光直射的草丛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动觅食,但中午多见于阴凉处。大雨天不外出活动,小雨活动较少,雨后天晴活动较多。北草蜥行动十分敏捷,细长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帮助其在灌木、草丛上攀援,遇到敌害和惊扰能迅速逃脱,不易捕捉。尾可断,能再生。

分布于河南、广东、甘肃、重庆、江西、上海、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云南。

最好不要和其他的蜥蜴在一起混养,因为不同的蜥蜴的居住环境不用,

北草蜥(学名: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多分布在海拔436-1700米的山坡以及生活在山地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36至1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宁波。

蜥蜴会因为环境特变及运输时受惊而拒食,故应尽快安定它单独在预设的饲养箱,并提供食水,千万不要强迫进食,一两天没有进食不会有太大问题,待它安定后便会自然进食。如拒食问题持续,应检查饲养环境是否适当及请教专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11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