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三山实验是什么

中国的饮食文化2023-02-05  21

皮亚杰三山实验是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察的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实验的主要过程是让儿童从许多三座山的照片中选出与在不同位置看到的三座山的样子相一致的照片。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儿童挑选出的往往是与从自己所在位置看见的完全相同的照片。这体现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趋向于按照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发现7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

实验结论

自我中心性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前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随着年龄的逐渐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的特征。因此,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从教学的设计、准备到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都应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充分认识到儿童自我中心化的认知特点,并且重视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运用自我中心性的特征教育儿童。

皮亚杰三山实验

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

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94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