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玉玺一共25颗,现在如数都在故宫博物院内。该玉玺大系由清朝历代十三位帝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慈禧)曾经使用过的可诏令天下的部分龙玺而重新复制;材质选用素有国家美誉的和田玉,每樽95*95*95mm,玉料千里挑一,通体一色,碧绿光润,每樽重1.7公斤左右。
整套共重达惊人的22公斤多,价值连城,玺以龙威至尊,特查阅清宫造办处史料,寻苏州子冈工传人亲手雕刻,龙形灵动,威慑天下,工质极致,精美绝伦,另配有被称为帝王之木、寸檀寸金的黑檀木架陈设,由木雕大师手工雕刻皇家古典纹于其上,尊贵非凡,气势磅礴,重现皇家御宝之辉煌气象。
大清历代皇帝玉玺大系选遍各类名玉,千里挑一,方以国玉和田之青玉试制成功,颜色正好与传说的传国玉玺为碧色吻合,昭示兴盛,实属天意。
和田玉是中国玉的极品,历来人们对和田玉的向往、爱好、追求几乎达到了神秘、痴迷的境地,更有“一两和田玉,一两千足金”的说法。这样珍奇的人间瑰宝,随着采集的艰难与稀少,建国以来,和田玉原料的价格涨幅以达万倍,而且现今仍已50%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惊人的增值速度震撼了整个投资和收藏界。
清朝的共25颗玉玺,这25颗清朝玉玺,目前仍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据说始于秦始皇。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李商隐《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是御玺的俗称,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代正式宝玺亦为玉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即记载:“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则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灾,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所司觅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为玉制,惜未能流传至今。
然成化、嘉靖时,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属闲章,部分印文的文字与御宝一样,现藏故宫。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之传玺(《明史》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清朝的宝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还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质、金质、水晶、玛瑙、骨质等等。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清朝灭亡后玉玺消失了,至今仍是失传状态。
溥仪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仅仅在位三年就下台了,此时的溥仪还只是一个小孩,清朝灭亡后,溥仪仍生活在皇宫,每年还能从北洋政府那里领到一大笔钱,直到1924年,溥仪才被彻底赶出北京,在溥仪赶出北京前,冯玉祥曾询问溥仪有关传国玉玺的下落,然而溥仪却说了三个字:“不知道”。
对于溥仪而言,虽然他曾掌管着传国玉玺,但当时的溥仪只是一个孩子,清朝灭亡后,溥仪就再也没有碰过玉玺,因此对于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也不知道到底去了哪里。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后,命令将士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然而仍旧没有找到传国玉玺,直到如今,对于传国玉玺的下落仍无音信,不过传国玉玺作为封建王朝的见证者,它的消失也意味着封建王朝的终结,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野史记载(无依据,仅供参考):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朱元璋灭北元,得到了玉玺,传到民国。民国政府迁台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