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
1、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
2、风筝都得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
扬力的产生:风筝在空中受风,因为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空气的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种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扬力的产生有2个要素:风力和牵引力。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方便地控制。几次练习后放风筝者会很快掌握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的时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稳步上升;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扩展资料:
风筝的工艺流程
1、制作竹篾
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到适当的粗度。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所以如果竹篾太粗,会拉破纸张。
2、扎骨架
选择笔直的三年生桂竹,将竹剪成四至五毫米见方的长条形竹筋,用刀削成适当粗度,然后用小锯一一锯成所需长度开始扎架。有时弯曲部分须用蜡烛或酒精灯加以熏烤,竹筋受热后,执竹两端,双手稍加用力使其弯曲,待其稍冷却后再松手,否则竹筋会自行弹回。
捆绑竹架应自中央主干部分着手。立体几何形态的风筝有时可做成很多单元形状然后再黏合在一起。扎架以前,最好在所有竹筋预定扎接处用尺量准做出记号。扎架完毕后,检查各处是否对称,如有需要,用线绷紧,以防骨架变形。
3、糊纸
将纸比照骨架的形状先用铅笔轻描轮廓,在各边预留出一厘米左右的边缘,然后按此边裁剪。糊纸时除将纸边涂抹糨糊外,竹架部分也应该稍擦糨糊,然后互相粘接。有些软面风筝,如蝴蝶、蜻蜓等造型的风筝,其翅膀边缘无竹条,可将纸边涂糊后予以折边,折边内的折叠处,如再粘一条细线在内,则使纸边更加坚固不易撕裂。
制作中、大型风筝有时需要裁剪数块纸,一一粘在竹架上,如果某块面积较大,可裁出两厘米宽的纸条,糊在背面的竹条或拉线上,这样在施放受力时,纸面不致被风鼓起。
4、绑拴提线
选择适宜的施力点绑拴提线, 视骨架结构情形系一根或两根以上提线。风筝的丝线可以选用牛皮线、棉线、下班线等。
5、试飞
选择对风筝受力强弱适宜的风力及合适的施放场地试飞。
6、修正
试飞时可根据需要更换提线位置及长短。如仍未能顺利飞升,可视情况变更部分结构,或将竹筋削细调整受力面。
7、试飞成功
经多次试飞及修正,直至风筝可平稳飘浮于天空为成功。
8、着色
试飞成功后可开始敷色。如果试飞前即将颜色涂好,若试飞有问题再修正时会破坏已着色部分。
9、完工
全部完工后,将风筝妥善收藏,以便在合宜的时间再次升放。
风筝的飞行原理是利用空气的推力在空中升起。由于风筝本身带有一定的重量,因此会逐渐的向地面下落,而之所以能持续的在空中飞行,主要是利用的空气的力量作为支撑,然后再向上空缓慢爬升,这种力量被称为扬力。风筝在空中飞行时,空气会分成上下两个对流层,如果风筝通过了下层空气的阻拦,那么空气的流动速度就会降低,从而让气压升高使得风筝向上继续进行爬升。并且由于上层空气比较流通舒畅的原因,当风筝在穿过下层空气时,上层空气就会将气压降低,从而将风筝给吸上去。
风筝不是动力型飞行器,起飞需要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向上的力不会是由向下的风筝线产生,而是空气对风筝作用产生的力,所以风是风筝能够飞上天的必要条件。当牵着风筝线逆向奔跑时,风相对风筝的速度就会增加,使风筝足以克服重力而上升,所以放风筝时的助跑十分重要,需要逆风而跑。
扩展资料:
风筝可以借助风力进行发电。放风筝时,风筝的平面几乎垂直于风向,从而产生了最大的上升拉力,这种拉力就作用在放风筝的绳索上。风筝的绳索拉动固定在地面上的转盘(卷扬机)上,使之转动,再由转盘带动发电机,当发电机转动时,便能发出电来。
风筝在受风力作用上升的过程中,拖动地面上的卷扬机发电。当它升到一定高度后,就需要收回并重新放飞。这时,控制器控制风筝的平面,使之几乎平行于气流方向,这样,风筝返回的阻力最小。
由于风筝发电只有在风筝上升时才能做功发电,收回时并不做功,因此,单个风筝发电是间歇性的。可以用两个风筝带动同一台发电机,当其中一个风筝升空做功发电时,另一个风筝是逆程返回,两个风筝轮流工作,就能使发电机处于持续发电的状态了。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危险”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