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和“三别”,分别指的是什么作品?

瓦萨其2023-02-05  29

杜甫的“三史”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是五言古诗,也是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三史三别”的创作皆与安史之乱有关。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变,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当时杜甫虽然身有官职,但好在因为官小没有被牵连囚禁,不过却也因战乱而颠沛流离,而在混乱的时局中,杜甫依旧关注着局势。

公元759年,邺城之战爆发,唐军被安庆绪叛军打败,杜甫此时正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杜甫内心复杂,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三史三别”。

三史三别大致内容

《新安吏》主要写的是军队抓丁的事件,通过描写未成年男子的强行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时也通过描写骨肉分离的场景,进一步写出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苦难。此外,杜甫还在诗中进行了劝慰,是因为他知道抓丁源自国家正在经历苦难,无论哪方,都深深地牵动着杜甫的心,所以也显露出他的矛盾心理。

《石壕吏》主要写了石壕吏乘夜捉人,连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也要被抓服役的故事。这件事是当时杜甫投宿石壕村亲眼所见的,全篇句句叙事,却有着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杜甫在诗中有着明显的偏向性,流露出极大的同情以及对官吏残暴的斥责。

《潼关吏》主要写的是潼关天险,通过潼关吏之口,描写潼关关防险峻以及士卒修筑的辛劳,最后提到曾经失败的桃林一战,有吸取教训、好好坚守的教导和鼓舞之情。

《新婚别》中描写了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写她刚和丈夫成婚,第二天却马上要和丈夫分别,心中悲痛难忍,但想到丈夫赶赴战场是与保卫家国息息相关的,于是又鼓励丈夫,由此展现出一个深明大义、善良坚毅的女性形象,并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爱国号召。

《无家别》以第一视角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的人,主人公回到家后却发现家徒四壁,连一个亲人都没有,无家可归已是凄惨,他却又马上被重新征用,孑然一身,无人送别。

《垂老别》描写的是一对老夫妻惜别的场景。战火逼近,老翁已是暮年,骨瘦如柴,官府却仍要他上战场,老翁只得扔掉拐杖,和老妻抱头哭泣分别。杜甫在最后让老翁以自诉自叹的独白,来刻画了一个性情倔强、心中又百感交集的人物形象。

作品意旨

三史三别是杜甫极为优秀的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他以广阔的视角和真实生动的画面描写,展现了连年战乱之下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

杜甫选取本应被保护的弱者为描写对象,将各种人间的惨剧一一渲染而出,流露出深切同情,深刻揭示了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的事实,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无能的讽刺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同时也展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三吏”是指什么?

唐代绝对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时代,不单单是因为它那鼎盛的国力,更是因为在那个璀璨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骚客,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在那个时代。提起杜甫不得不讲讲他的传世著作“三吏三别”,作为唐代做伟大的现代主义世人,杜甫寓情于景,将民间所见所得都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通过艺术的手法来为穷苦大众发声,胸中有沟壑万千,脑海中藏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思想。

而杜甫创作的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先从石壕吏说起,石壕吏讲述的是官差征兵的故事,一个大家庭中本该是儿孙满堂欢聚一厅,但由于战争常年征兵,这一家中三个儿子都被争去充兵,三个中已经有两个死在了战场上,而这次的征兵又来了,吓得老翁翻墙逃走,随着官吏的迟迟不去,老妇只能够出门替夫出征。尤其是最后的那一句“犹得备晨炊”更是深入人心,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疾苦。

新安吏和潼关吏也都讲述是在战争带给人们的疾苦,不单单是对黎民百姓而言,对于那些前线的将士,也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抵御外贼的入侵,他们有家不得归,死伤众多但却不能违抗君命。在杜甫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这种场景以及心情刻画的深刻,在晚唐时期生活已然没有那么太平,战争的棘手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的时代民不聊生,战争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发人警醒。

杜甫正是心系百姓,因此自己的作品多是写实,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让高层看到底下的疾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重焕“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先纠正不是”三史“而是”三吏“。

杜甫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又称“诗佛'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并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又与李白并称诗学双子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57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