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ì(声母j,韵母i,四声)
基本字义:
冀是一个汉字,读作jì,本意是指希望、期望,也指州名,是指古九州之一的冀州。《国语·鲁语》和《史记·孝武纪》有记载。
繁体字:冀,部首:八,拼音:jì
笔画:16,结构:上中下结构
首尾分解:北异,部件分解:丬匕田八,异体字:冀翼兾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冀方[jì fāng]古泛指中原地区。
2、荣冀[róng jì]谓对荣华富贵的欲望。
3、冀马[jì mǎ]古 冀州 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4、冀幸[jì xìng]见“冀幸”。
5、企冀[qǐ jì]企望。
河北简称冀的读音是jì。
河北省之所以简称“冀”,和古九州、东汉十三州存在一定的关系。“古九州”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就有古冀州,就包含了今河北省一带。
河北简称冀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大地”之称,汉代属幽州、冀州。明清又为直隶省。河北的简称,可以是燕、也可是赵,或者幽,或者隶,甚至可以魏,或者邯,其实还有多,河北人最了解。
但最后河北省简称了“冀”,这是古九州中的天下之首,确实很霸气,河北还有一座霸州,也很直白地表达了强大的渴望。
实际上这个冀州当时还包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以及京津等地,不如幽州更加精准,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
西魏遗少擅长咬文嚼字,当初河北选择了冀的简称,就注定了今天的京津冀协同。历史就是这么灵验。
河北简称冀读:jì。
冀是一个汉字,读作jì,本意是指希望、期望,也指州名,是指古九州之一的冀州。《国语·鲁语》和《史记·孝武纪》均有记载。
说明:西周初期,叔虞封唐,唐地在今山西南部。叔虞被“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谓“启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在唐地启用夏历(周天子的王畿地区和鲁国等其他姬姓封国一律使用周历。
国家统一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全国只使用一种历法,即“王法”。周成王这是给唐国以使用前朝旧历的特权,属权宜之计),并以戎狄的绳索作为田地丈量的准绳(实行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也是国家统一的显著标志之一。
周成王这是给唐国以使用少数民族度量衡标准的特权,亦属权宜之计)。由此记载可知周初(公元前一千年)时,山西南部地区还是夏戎混居的地方。夏族种田而戎狄放牧。山西南部地区是古冀州的一部分。
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河北下辖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等11个地级市,省会为石家庄。
全省常住总人口7519.52万(2017年),总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滨的省份,属温带季风气候。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大地”之称,汉代属幽州、冀州。唐代为河北道,宋代为河北路,元代为中书省。明清属直隶省。解放战争时期,河北西柏坡为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