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深度解释
山水相依,互为衬托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为什么“仁者乐山”呢?,孔子说,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东西山上都能产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产出了许多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可是山并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的回报。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用,山都慷慨给予,没有厚此薄彼,山还兴风雷做云雨,贯通天地,调和阴阳二气,降下甘霖惠泽万物,万物因此得以生长,人民因此得以温饱。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山的原因。
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为什么智者乐于见水呢?孔子说,水拥有一切生命的物体而出乎于自然,就像人的美德一样。水流向低处,蜿蜒曲直,却有一定的方向,豪情正义,勇往直前,汹涌澎湃,没有止境。所以人们开掘堤坝使之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水跌入万丈深渊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惧。水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智者像水一样活泼而充满灵气,仁者像山一样稳健和大度,这就是儒家追求理想人生的至高境界。
智和仁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一样。我们应该深刻地领悟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是浓缩了的人生智慧。要像水一样深邃宽广,像山一样高瞻远瞩,智而懂得变通,仁而心境平和,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人生中会遇到各种的苦处,具有乐观豁达的智者和仁者的心态,就能正确面对,超越自我。
处世的最高智慧:显仁藏智
水的深广,山的高远,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孔子正是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显仁藏智。有仁德的人,要像山一样伟岸、崇高、稳健,才能更好广播于天下。有智德的人,要像水一样深藏不露,波澜不惊,才能更好地积蓄成长的力量,像水一样活泼自在,潇潇洒洒。自古以来,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钟情于山水。因为他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山和水蕴含的深刻哲理。山是独立无畏的,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的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私利、为五斗米向别人折腰屈膝。山稳重,并且懂得自持,山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
总结:我们赞美自然的山水,崇尚人性的仁智,就要把仁和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既充满活力,又稳健大度,这样就能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意思是:正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出自:《论语别裁》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扩展资料
〔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之句,智者喜好流水的意象,〔韩诗外传.卷三〕中有这样的解释:水总是依着地表的纹理而流,不会遗漏任何小缝隙,这就像智者钜细靡遗地体察事物道理;其次,水总是往低处流,这就像有礼者自我谦下的态度;
水流向深处时毫不延迟,就好像勇者的一往直前;遇到堤防阻滞,水仍然清澈,就像知命的人面对人生困境时,心思依旧保持清明;水流过各种险要地势,到达远方,终于成为长江大海,而不会乾涸消失,这就像是有德者的坚持有恒而获得最后成功。
水有这么多道德象徵的意义,所以智者喜爱水。〔诗经.泮水篇〕说:「喜爱泮宫的水,在水边采集蓴菜;鲁侯来到,在泮上饮酒赏心。」就是形容喜爱水的情形。泮水在泮宫,是周朝时诸侯国所设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