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穹顶结构被加以变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顶连续构成开阔高大的内部空间的特殊样式。到拜占庭建筑的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这个教堂建于537年,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暴乱中被烧毁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废墟上重建的。教堂在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万神庙的影响很大,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撑,列柱后面又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君士坦丁堡后,把圣索菲亚改成清真寺。伊斯兰教徒不但在内部把基督教装饰改画成伊斯兰教的图案文字,而且在教堂外部的四个角上建起伊斯兰建筑的尖塔,这样反倒为雄浑的教堂增添了几分俊秀。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圣维塔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知名。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的拉文纳,这儿原是东哥特王国的首都,公元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领该城,并把它建成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塔尔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
在教堂的主要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皇室参拜的行列,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另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在构图上略有变化,但也显得宁静端庄,在服饰上充分发挥了镶嵌画的长处,显示出珠光宝器、织绵彩缎的华丽,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似的神秘感。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公元五世纪日尔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并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东罗马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没有受到外来的破坏,加之帝国的疆域正是古希腊文化艺术的中心地区,罗马帝国的强盛之势也留下了踪迹。拜占庭艺术明显地受到古代艺术传统的广泛影响,君士坦丁堡成为艺术中心。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分为东正教和罗马教会。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它集皇权和宗教领袖于身,皇帝既是国家的主宰,代表世俗权力,又是上帝意志的代表,象征神的意志。艺术在王权的支配下,带有较多的世俗特点。因此,体现这种精神的拜占庭艺术在思想内容上极力崇拜皇权,宣扬基督的荣耀,形式上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希腊的文化传统,显现出庄重、威永恒的精神力量拜占庭艺术最显著的成就体现在教堂建筑方面。拜占庭早期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以及万神庙的圆屋顶。到了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制,成为教堂主要的布局模式,但早期的圆顶结构被加以改变而沿用下来。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美术里程碑式的建筑,也是拜占庭建筑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宗教建筑物,同时也是查士丁尼大帝王权的象征,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
拜占庭艺术中镶嵌画和圣像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用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教堂内部主要的装饰形式。拜占庭镶嵌画是以彩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一种炫目迷人、虚无缥缈的感觉,加强了宗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