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如下:
以“柳”绘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暮春三月,固然是满城烟柳,却是比不上这早春的优美景色,初春时节呈现出大地回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清新舒适之感就这样缓缓弥漫在我们身旁。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杏花盛开方显春意之浓,烂漫春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柳绿杏红,色彩鲜艳,初春景象,生机勃勃。
以“柳”抒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以“柳”意象来表达送别与不舍之情。随风摆动的杨柳好似亲人、友人以及离别之人不舍的情思,于是古人折柳送别,以表不舍的情思和对重逢的美好期盼。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即“留”,留客之意,柳生命力顽强,折柳送别暗示着情谊不断、绵绵相思。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皓月当空,柳树下,女主人公与情郎甜蜜相约,互诉衷肠,幸福温馨,其柔情蜜意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柳枝自然也被赋予爱恋之情。
以“柳”写人
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心怀忧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日薄西山更显凄凉,烟柳蒙蒙更显荒芜,国势日渐衰败,自己却无法挽救,内心的闲愁苦闷更是无法消散。
“五柳”意象所代表的隐逸、淡泊色彩。其中耳熟能详的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因五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柳”也因此被蒙上了隐逸、淡泊的色彩。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墨客往往喜欢以“柳”作为一个意象来传情达意,传递情感,或是抒发离愁别绪、相思闲愁,又或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象征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形成折柳送别的习俗,亦或是以“五柳”为典故表达隐逸、淡泊的色彩。
以上内容参考: 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诗词中的“柳”的意象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离别、寄远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离人远人随遇而安,身心顺畅”。①李白的《折杨柳》:“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寄予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惦念之情。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将对家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2.抒乡思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屋前房后,还是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远游在外的诗人听闻《折杨柳》之曲顿生故园之思。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楼万古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叹闲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顺,英雄末路,岁月空老,人生聚散,闲愁在心。历代文人骚客的际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满天飞洒、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且“絮”又与“绪”谐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形象生动。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冬去春来,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担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情便油然而生。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以满地烟草、满城柳絮、满天细雨喻满怀愁思,遮天盖地,形象地阐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度和广度。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绵纷飞,喻示春天已逝,东坡感伤美景不常,繁华易去,也是自身处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残的悲慨。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三)
表达离别之意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有意关合送别。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故乡的象征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