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津津有几种做法?

顶真2023-02-04  26

洋芋津津做法大致就一种,只是各家各户的调味不太一样,但是都是通过相同的方法制作的。

洋芋津津的做法:

首先将选好的洋芋用挫子磨成细粉。

然后在磨成的细粉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淀粉,和洋芋粉的比例为1:4。

接着在烧热的铝锅中放上食用油,把拌好的洋芋粉倒进去铺平,用中火烹制,等五六分钟翻面,待两面焦黄时就做好了。

洋芋津津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将醋、辣子和蒜拌入洋芋津津中,就好像吃酿皮一样。一口吃下去,不仅能够品到醋和辣子的香味,而且还能够感受到津津那种酥脆筋道的口感。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将自己喜欢的蔬菜或者肉类,和洋芋津津混在一起像炒菜一样再炒一遍。

主料:洋芋4个、土豆、辅料蒜、辣椒、醋、洋葱、牛肉、羊肉。

做法步骤:

1、 把土豆,磨成细粉;

2、 磨完后加入适量盐,加入4比1的淀粉按个人口味加入其他调料;

3、 铝锅烧热放油,把拌好的洋芋倒进锅中平铺,用中火;

4、 加盖等五六分钟翻面,等两面焦黄时拿出来。

1、 粉汤:

 粉汤是青海风味菜肴,以肉片、粉条、豆腐、香菜、蒜苗等配肉汤,加所需佐料做成。配上个饼子,绝对吃的舒服。

2、 炒酒

炒酒是一种有肉丁、豆腐丁、金针(黄花菜)、木耳等的汤菜,因为在炒肉丁时加入了些许黄酒,所以叫炒酒。再加入切有菱形纹的叫“旗子”的烙饼。就成了旧时城镇居民丰盛的早餐。

“现在看来,炒酒其实类似于胡辣汤,为了让人吃着暖和,还会配以姜粉、花椒等比较刺激的调料。之所以叫炒酒,一是因为烹制时加入了黄酒,二是因为‘酒’通‘九’,冬至后进入寒冷的数九天,人们希望能炒热数九寒天。”青海省著名民俗朱世奎说。

3、 曲连:

曲连称炕曲连、眼曲连,

4、 大豆角:

青海人喜欢把蚕豆称之为大豆角,一到夏天,一些大豆角便上市了,在这里煮大豆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扒最外面的那层皮,直接放入锅中煮,煮出来的大豆角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夏天放凉之后食用,味道也不错。

5、秃秃麻食

 “秃秃麻食”,简称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种常见面食。先将面和好,反复揉匀后切成小方块,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最后将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加入各种作料,或煎炒或凉拌或焖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浇肉汤,下葱蒜末,香菜末调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面条费工,关键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吃法讲究,富于变化而成为青海人敬客、迎宾、聚会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6、 麦索儿:

青海民俗小吃。将颗粒饱满、尚青未干的小麦或青稞,取穗拌盐水,入锅焖熟,搓皮簸净,或在案板上研搓为细条,或用小石磨、水磨磨为长条状。可拌蒜末、拨熟油食用,别有风味。还可做稀饭馓饭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称焜麦子或焜青稞。

7、凉拌鹿角菜:

鹿角菜科,褐藻门藻类多细胞体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长在潮带岩石上。属青海特产 ,可以凉拌,也属青海一特色小吃

8、砖包城:

青海风味面食。外层为白面,内层为杂面的花卷。将充分发酵的麦面、青稞面分层卷进清油或胡麻油,撒上香豆粉、红花等食用色素,叠卷一体再切成节,蒸熟即成。也有不卷油不抹色素的。同土筑砖砌的城墙,谓之砖包城。

9、油花儿:

青稞面做的卷型花卷。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现在一般用白面做。

10、油香:

回、撒拉族群众地油饼的俗称。油香与普通油饼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油香中间不是圆孔,而是用切刀尖划的两道短缝。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尔的节)和古尔邦节(大尔的节),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圣纪节(穆罕默德诞辰)各清真寺炸油香,散发给所属教民。家中殁了人,在送悼亡人后也要炸油香,请来阿訇、亲戚邻居和送埋体的人吃油香,临走时还要给每人送一个大油香。

11、灶卷:

彩面层叠的椭圆形大花卷。将发面团或压或擀薄,分层加清油,抹红曲、姜黄、香豆,卷起成长条形,切成椭圆形上笼蒸熟。主要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之用。

12、油泼酸菜:

青海西宁、大通、门源等地俗吃。把腌熟的酸菜切碎,浇上刚烧熟的青油即成。也称“炝酸菜”。

13、指甲面片:

又称软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将调和稍软的面揉好成圆条状,压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剂剂,抹清油摆放盘里;再用湿毛巾或塑料覆盖约十几分钟;然后将面剂剂捏扁,抻长,揪断成1.5厘米见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纤小玲珑,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儿面片数最讲究。有只下一点青菜、炝点葱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后揪面片的肉汤面片;有出锅不带汤,将面片倒进用肉、粉丝、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锅内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锅带少量汤,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还有既没菜又没肉和油的清汤面片。

14、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另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擀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拧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擀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火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烧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当进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15、门源名吃奶皮:

是门源地区独特的回族名间奶制品,是牛奶煮沸后扬动起泡,再静止一段时间后由悬起的脂肪沫等凝结而成的物质,是牛奶的精华部分。门源奶皮白中透黄,油花点点,一张奶皮如同一轮皓月挂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脸;如同超薄型白面大锅盔。奶皮上面蜂窝满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松的海绵,其味不油不腻,鲜嫩香脆。其状似饼非饼、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让人食之不厌,留恋永久。

16、熬饭:

熬饭,青海人叫 nao fan 。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 美食 。很多老西宁人年三十的下午就有吃熬饭的习俗。熬的字面意思是放在水里煮,在煮了肉的汤中(羊肉汤最好),放入白萝卜块、粉条、洋芋块、小块羊肉、炸熟的肉丸子等,然后加盐、花椒粉、姜粉、五香粉等调料,烧沸后再加点香菜或者切点蒜苗,就可以吃了,味道妙不可言!

17、青海大月饼:

在青海,做献月的月饼,是各族妇女显示炊事技艺大好时机。中秋月饼,分大月饼和小月饼两种,均用扇蒸笼做。大月饼一扇蒸笼只蒸一个,小月饼根据蒸笼大小,一扇蒸茏可蒸4-8个。各地都用色香兼备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红曲、姜黄等,分别研细作为“色素”。将上等粉发酵后,揉好擀开,上面涂上一层清油,撒上一种“色素”,用手摊匀,把它卷起来,揉成圆块,又擀开,再上涂清油,加另一种“色素”。就样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层加进去,有时还加红糖之类的糖粉。蒸好后当你切食月饼时会看到十层八层的月饼层,五色俱全,芳香可口。

18、寸寸:

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19、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食物。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将青稞磨成面粉,后将青稞面粉加入发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时左右,等面团发酵后,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喷喷的青稞饼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极好,吃起来酥酥的,如果细细咀嚼,就可品出它独一无二的醇香。

20、炒面片:

青海风味面食。在面片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起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21、蹬渣皮:

煮面食。做法基本同软面片。面片一般要揪断成小片入锅,此则是将拉得既薄又长的面整条入锅,制作比较省事,常调有肉菜等。风味同面片相近。

22、翻跟头:

民俗食品。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23、干拌:

青海特色面食。不带汤,拌操子或炸酱同吃煮面食。做法同拉面。

24、蜜馓:

蜜馓是青海风味油炸面食。炸出后形如一个小面圈,俗称油圈圈。在盆中将小麦粉用温水加进酵面调和成特软的软面团充分发酵,再掺进青油、蜂蜜和匀。然后在锅里倒入青油烧熟,用手揪上一个个面团,随手用手指在面团上捣一个小洞,下进油锅,用慢火炸成金黄色捞出即成。外脆里酥,香甜可口,存放时间长。

25、锅塌:

青海家常面食。在锅中焖成的底部似烙饼、上部似蒸馍的面食品。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抟成一个个小馒头,或把面摊薄,浇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红曲粉等,做成一个个小花卷。放进在锅底擦了青油的热锅,倒入少许水,用锅盖盖严。然后间歇地用文火烧,以焖为主,以烙为辅,约一小时即熟。贴在锅底的一面烙成黄黄的硬底,上面则似蒸馍,膨松酥软。过去多用青稞面,现在也用小麦面、豌豆面或包谷面。可做成单个的,也可在锅中把好几个贴到一起,做成一个大锅塌。

26、搅团:

青海特色饭食。将豆面或青稞面等杂面徐徐撒入沸水,并不断用擀杖搅动,文火焖烧约20分钟。吃时配油炝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为主。

27、韭合儿:

韭菜为主料作馅的饼。馅一般另鸡蛋、肉末等。有圆形半圆形两种。常用油烙煎而成。

28、手工拉面:

又称拉条、扯面。青海特色面食。手拉的长面条。和面时放进稍许碱,边揉边蘸入适量的水;面剂剂搓得较细,一般都要抹上清油放在盘里,并用塑料或湿毛巾盖住醒面约15-30分钟;然后拉抻均匀,入沸水煮熟。也有不用清油而撒干面拉抻的,方法是随拉随撒,随粘面粉。前者叫油拉,后者叫干拉。一条面坯在面粉中拌来拉去,缠来绕去,手轻力匀,不断一根,入锅一把,刚好一碗。有圆形扁形之分,扁如韭叶,圆似垂线,入锅不断,入碗滑光,入口柔软。食用时可拌臊子、炸酱、或调以炒菜、油炝腌菜、辣子、蒜苗等。

29、凉粉:

青海风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却后凝成块状,切成条,用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盐等佐料拌着吃;也可以和葱花用油炒热,再佐以醋、辣子、盐等调料拌着吃。还有一种黄凉粉也深受喜爱。

30、凉面:

青海夏季家常面食。将长面条煮熟拌以植物油,吃时调用盐、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等佐料,并凉拌有韭菜、黄瓜丝、青笋丝等。主要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吃。西宁街头多为回族经营。切有经特殊加工的羊肠或肉,称为羊肠凉面。也可在凉面中放上熟萝卜丁用热汤反复冲几次,变成热凉面;用热汤中的过程俗称"冒",冒过的热凉面别有滋味。

31、酥合丸:

酥合丸的 历史 和起源已无从考究。在我的记忆里,酥合丸是青海等地回族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点,在著名的8盘流水席中位列第五出场。

酥合丸可以说是一道重口味甜点,就好像西北人粗旷的性格一样,甜腻的无拘无束。爱吃的人赞不绝口,但是对于喜欢清淡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无法消受。就是这样一道粗旷的甜点却有着非常精细繁琐的制作过程。

32、麻花:

四、五条面拧成一束的油炸面食。做法基本同馓子,但合面比馓子稍硬、入油锅时的面也比馓子稍粗;麻花出锅后可趁热撒上糖。色泽黄亮,酥松香甜,易消化,善保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佳品。

33、麻麦:

青海风味小吃。用旺火将小麦炒至脆黄,加入适量麻籽,混炒一、两分钟即可出锅。是一种有益消化,增进食欲,质脆味香,人人喜欢的小食品。

34、炮仗:

炮仗面,形似炮仗(爆竹),面条劲道弹韧,辅菜香辣爽口,是西北穆斯林经典面食。特别在青海地区,深受各族人民喜欢。炮仗就是把面条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条的面要多揉几道,揉 好面之后,醒上十多分种,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25—3厘米那么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着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

35、板凳腿:

青海的板凳腿面不同于四川的板凳面,主要是杂面(青稞面)擀制而成,再接着就是切成手指长平常面条的宽,跟青海人做的连锅汤一样,用土豆、萝卜、小油菜切碎调好汤底然后直接加入切好的面条,这样一碗素素香香的板凳腿就好啦~当然别忘了加入韭辣哟~

36、破布衫:

青海风味面食之一,擀好面后,不用刀切,而直接用手揪成碎片下锅,配上土豆、萝卜、菠菜等各种蔬菜,煮熟即食。一般用青稞面等杂面制做。如果能配上当年揪好的野葱花用油炝好,浇在面上,此刻只有用完美来形容口感了。

37、旗花儿面:

青海家常汤面。因面叶儿呈菱形,两头尖尖,形如麻雀舌头,故名。用小麦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菱形面叶,下锅都煮熟好可。在汤面中配以白萝卡、芹菜、韭菜等蔬菜的称素面棋儿;配以肉丁和蔬菜的为肉面棋儿。西宁汉族办丧事时,家属和帮助操办丧事的内宾,晚饭都吃肉面棋儿,不能做其他饭食。

38、哨子面:

青海家常面食。将牛、羊、猪肉丁或肉末在锅中煸炒,加盐、味精、花椒粉等调料及白萝卜丁和水烧沸;再加进黄花、木耳,打上鸡蛋花,用水淀粉略加芡汁,即成为臊子。将手工擀的或机压的韭叶宽的长面条煮熟,捞在碗中,浇上臊子,再佐以醋、油炝辣子和凉拌的红萝卜丝、青笋丝、辣椒丝或酸菜等就饭。西宁习俗,招待客人,过生日,婴儿满月,过百日(本地称百岁)时要吃哨子面,取长福长寿、常来常往的意思。

39、洋芋津津:

“洋芋津津”,酸辣醇香,冷热均可,四季可食。它浓缩着青海人的土豆情结。将洋芋用擦子擦成泥状。之后加入4:1的淀粉,少许盐。当然你也可依个人口味加其他佐料入味,将其和匀。把和匀的备料平铺锅内。加盖过几分钟翻面。记住,锅一定要烧热。完了放油。中火为宜。等两面焦黄就可以出锅了。切条盛盘,调上炝好的“韭辣儿”、辣椒面,再倒点醋,这个味道无非言传啊!

40、萱麻饼饼:

青海许多地方生长一种植物叫“萱蔴”,是一种可食的野菜,当出远门临走时吃了这个萱蔴饼还能带来好运气哦!因其状如口袋也就是说出去能挣好多钱满满的装回来、所以吃萱蔴饼也叫“背口袋”“背口袋”——却是用萱麻草制作的青海高原特色小吃。口感:清淡,纯天然草香味、过程中除惯用食盐、清油(烙薄饼),青稞面(烙薄饼、散拌汤)和萱麻粉末(散拌汤)。

41、杂碎:

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42、筏子:

筏子肉团是青海地方风味菜肴,是我们当地的群众在宰羊杀猪后用清洗干净的内脏加工制作的一种 美食 。在民间,俗称“扎筏子”。“筏子”是黄河上游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是用吹满气的羊皮袋连接在一起,上面扎上木板,借用充气的羊皮袋在水面上的浮力进行运输的工具,而筏子肉团,因为在外形上与羊皮筏子相似,因此而得名。

43、馓子: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44、胡椒眼眼:

从儿时的记忆开始到如今,每逢家中有喜事或节下时分,妇人们总会一显身手,蒸上几屉糖包来配一桌子的菜肴。因为制作胡椒眼眼的过程较为繁琐,所以大人们都会在几屉中挑出外形最佳的摆盘,留给重要的客人。虽说糖包制作繁琐,也始终挡不住儿时的我们想要跃跃欲试的心情。

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不过制作干板鱼的鱼种——湟鱼现在是保护鱼类,禁止捕捞,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保护湟鱼,等湟鱼数量多了再去尝一下干板鱼的美味!)

46、羊肠面:

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 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 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47、焜锅馍:

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是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48、搓鱼儿:

搓鱼面,是青海特有的面食小吃品种,因其成品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酷似小鱼而得名。主要是杂面(青稞面)揉好然后揪出一小撮面疙瘩开始在砧板上搓出面型,然后下过煮熟,捞出;辅料是很有讲究的,要想味道好首先要调搭炝好的韭菜(青海人称之为:韭辣),此刻再有盘酸辣洋芋丝,那就是绝配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21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