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意思:
父亲为儿子隐瞒罪行,儿子为父亲隐瞒罪过。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父为子隐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注释
①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②攘羊:攘,偷。③证之:告发他。证,告发。
1.吾党有直躬者,释文出直躬云:郑本作弓,云直人名弓。案:吕氏春秋当务篇:引孔子云:异哉,直躬之为信也。淮南氾论训: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高诱注:直躬,楚叶县人也。葢字虽作躬,亦俱不解为直身。孔曰:直躬,直身而行。孔颖达疏云:此章明为直之礼也。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躬,身也,言吾乡党中,有直身而行者。
2.周曰:有因而盗曰攘。孔颖达疏云: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者,此所直行之事也。有因而盗曰攘,言因羊来入己家,父即取之,而子言於失羊之主,证父之盗。叶公以此子为直行,而夸於孔子也。
3.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者,孔子言此,以拒叶公也。言吾党之直者,异於此证父之直也。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按:此处二句,解释有误。隐,非隐蔽之隐,乃檃栝之檃也,即直内不直外。否则,韩诗外传:“外宽而内直,自设於隐括之中,直己不直人”、孝经:“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等,皆无从解释)。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 直在其中矣。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隐告,言父祖者入十恶,则典礼亦尔。而叶公以证父为直者,江熙云:叶公见圣人之训,动有隐讳,故举直躬,欲以此言,毁訾儒教,抗衡中国。夫子荅之,辞正而义切,荆蛮之豪,丧其夸矣。
父为子隐造句:
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元·无名氏《九世同堂》)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示例
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2] 元·无名氏《九世同堂》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替孩子隐瞒,孩子替父亲隐瞒,这就是正直的体现啊。孔子的这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其实我觉得这是不太正确的,既然是一个正直的人,一种正直的行为,那么就不应该替谁隐瞒,尤其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更加的不能够替对方隐瞒,这样在法律上来说就是包庇,包庇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也是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在现代看来就是一句错误的话,是不能够被提倡的,或许在他那个时代,封建的思想或许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现代是绝对不允许的。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这句话,最最直白的解释就是儿子犯了事,做错了事情,父亲应该帮助自己的儿子隐瞒,替自己的儿子隐瞒,反过来,如果是自己的父亲犯了事,作为儿子也应该替父亲隐瞒,不要揭露父亲的行为,这就是一种正直的表现,因为这是替家人着想,因此是正确的,正直的行为。
估计在孔子的那个年代,或许这是一种正直行为的体现,但是我并不认同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尤其是放到现代社会,更加的不应该被提倡,甚至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我们知道,既然是人做了错事,那么就应该承担自己做错事的后果,作为家人,不管是儿子还是父亲,都应该及时帮助自己的亲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帮助并不意味着要替对方隐瞒事实,而是应该帮助他们主动去认错,替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任。如果是一味的包庇的话,对方没有触及法律还好,如果对方做错的事情触及到法律,那么包庇也是一种罪行,是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
所以,我是比较不认同孔子的这种正直的行为的。
意思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其中,“为”的意思为了。
【出处】《论语·子路》——先秦·孔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1、《论语·子路》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2、《论语·子路》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