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在605年继承隋朝皇位以后,先是迁都洛阳,然后开始了发动大量的频繁战争,而且劳民伤财修筑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大量的战争和劳役最终惹得当时的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在此背景之下,隋朝末期群雄割据。前前后后一共有十八方诸侯,不过有拥有统一分裂局面的也只有三个。分别为李渊的唐、窦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郑。但最终天下都归了李唐。
李渊:唐
李渊原来做过刺史,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这时,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后来失败。
在这期间,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在615年调任山西、河东,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第二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从此落脚太原,经营后来的起家之地。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全国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义军。后来逐渐形成三支主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的瓦岗军。617年(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在发布的檄文里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豺狼充于道路”,因此,李渊要废掉昏君隋炀帝,尊为太上皇,然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其实,这仅仅是李渊的一种号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时机一成熟,他便自己称帝了。窦建德:夏
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重信然诺,出任里长。崇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高句丽之时,担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带领孙安祖进入高鸡泊,举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归顺东海公高士达,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自称夏王,建立夏国,雄踞河北,虎视中原。窦建德本人是一般的寒门地主,这点看他的亲戚也能看出来。
比如他的妻子曹氏“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妹夫齐善行根据现有的记载来看,也不是士族。因此,窦建德无法与李渊一样,能迅速获得中高级官僚的认可。从上到下构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盘继承隋朝的政权体系,因此窦建德辟蹊径。很可惜时间并有站到他那一面。
王世充:郑
王世充,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他祖父支颓耨早逝。父亲支收跟随他的改嫁到霸城王氏的母亲生活,因而就改为姓王,官至汴州长史。
王世充广泛涉猎经史,尤其爱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开皇年间,按战功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接着提升为兵部员外郎。他善于向朝廷陈事进言,通晓各种律令条文,但常利用法律条文徇私作弊,随心所欲。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皇泰主被迫封王世充为相国,统管百官,封为郑王,如数赐给九种器物。同年四月,王世充冒充皇泰主发出诏书把隋朝帝位让给王世充,派遣哥哥王世恽到含凉殿废皇泰主,僭位为帝,建年号开明,国号为郑。大封族人为王。王世充每当接受群臣朝见处理政务,都要情意恳切地指教一番,语言重复,千头万绪,朝廷所有侍奉他的官员,都为他的频繁差遣而疲惫不堪。也算是一个奇葩皇帝。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二月,王世充的殿中监豆卢达投降李唐朝廷。王世充见人心一天一天散失,就用酷刑严厉控制,家里有一个人逃跑,全家不论老少都株连被杀,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只要告发就可免罪。 但局势依旧不利,王世充亲自出面向李世民求和,双方在洛阳城外隔着洛水谈判,但最终和谈破裂了。 李世民派遣各路将士进攻王世充的城镇,一打就胜。王世充乱杀无辜,结果也因此被人刺杀身亡,也算是报应了。
除了此三股势力,隋末还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杨侗,李密,萧铣,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梁师都,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辅公祏和宇文化及等人,与三人一起被称为十八路藩王。
在隋朝末年,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隋末的诸多枭雄当中,最强的几个割据势力,基本都在北方。比如李渊、李密、窦建德等等。而在南方,基本上都是相对较弱,或者没什么名气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隋朝当时的政治原因,以及之前的一些历史原因,还有当时南北方的经济人口差异等等。
在隋末的诸多反王当中,有一个人,他的经历,或许最适合解释这个问题。
这个人,名叫沈法兴。
沈法兴出身吴兴沈氏,这个家族,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一个非常强大的家族。据北宋年间一个叫左文质的学者考证,从汉朝到隋唐,吴兴沈氏一共有一百五十八个人出现在正史当中。其中,有三十八个人是有正传的。
这样一个家族,大家可以自己想,到底有多强。
除此之外,沈法兴的父亲沈恪,就是沈家历史上极有名的一个历史名人。沈恪历经梁、陈两朝,梁朝的时候,曾在侯景之乱当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立下过大功。后来陈朝建立,沈恪也颇受倚重。至于倚重到什么地步,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沈恪的事情,二十四史当中的《陈书》是单独做传记载过的。
有一个能够单独入列传记载的父亲,沈法兴的出身,自然也就可以想象了。
不过,沈恪死于公元582年,这一年,恰好是杨坚篡位建隋的第二年。七年之后,南下灭掉了陈朝。在沈恪死之前,沈法兴已经凭借祖荫出仕,而且官位应该不低。不过,史书上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记载了到隋朝末年的时候,沈法兴担任吴兴(今浙江德清县)郡守。
沈法兴担任家乡当地的郡守,这个事其实非常值得深思。因为按照古代官制来说,为了防止官员贪污或者在当地太过独立等事情的出现,往往很少会让官员去户籍所在地或者家乡为官。而吴兴,恰好是沈法兴家族的所在。
这其实能反映很多事情,最大的可能,就是当时隋朝有意让江南士族自治,以保证江南大体上的统一。
这主要是因为,隋朝其实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周发迹于关中,后来干掉了北齐之后,统一北方。然后又被杨坚篡位灭掉,建立隋朝。再之后,隋朝南下,灭掉了南陈。这期间,虽然变了好几个皇帝,但是从北周到隋唐,朝堂最高处的那些人,其实始终都没变,一直都是关陇贵族。
江南士族很少。
所以,为了保证江南的稳定,隋朝不得不稍稍让步,让江南当地士族,对当地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自治。
不管怎么说,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沈法兴是隋朝的官,而且是沈家家族所在的地方官。
在隋朝末年,随着王薄等人吹响起义的号角,北方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但是在南方,其实相较而言要太平很多。这里面原因同样十分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杨广在南方的搜刮没有那么狠,老百姓活得下去。既然活得下去,干嘛要铤而走险去造反呢?没有人造反,对于沈法兴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好处在于,他所在的家乡,可以相对安宁。坏处在于,没有起义军,他作为地方官就没办法碰兵权。手里没有兵权,日后起事自然就很困难。
所以,当整个北方已经打得遍地开花的时候,沈法兴依然还只是隋朝的一个太守。期间虽然也有一个叫楼世干的起义,沈法兴参与领兵镇压,但是在这之后,沈法兴作为一个地方官,不得不再将军权给交回去。
直到大业十四年,当江都政变爆发之后,随着杨广被麾下禁军给勒死,隋朝彻底分崩离析,沈法兴这时才有了起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