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历史故事

刘邦的历史故事,第1张

刘邦是汉朝的开朝皇帝,出身农家,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 政治 家、战略家和指挥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刘邦的历史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邦的 历史故事

当年,刘邦为了增强实力,不得不和各诸侯达成协议,形成一个反楚联盟。在打败了项羽之后,就将功臣们各自分封。但是这些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坐大,他们不仅有各自独立的武装还有独立的行政权,这让刘邦感到不安,这也直接威胁到了汉王朝的统治。

所以刘邦就开始将各异姓诸侯王消灭殆尽,然后将他们的封地收回,分封给同姓的宗室子弟。然而刘邦的这种做法,依然没有消除诸侯国对汉朝政权的威胁,只不过是从异姓转到了同姓而已。

刘启继承皇位后,就爆发了诸侯国的叛乱,虽然刘启派周亚夫将此叛乱平定了,但是诸侯国对汉王朝产生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却是再也无法忽视的了。

刘启的儿子刘彻继承皇位后,终于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首先是削弱各诸侯的势力,正待更进一步地举措之时,已经为此感到恐慌的诸侯们就来到了刘彻面前求情:“当年,先帝将封地赐给我们,就是因为我们与皇室一脉相承,血浓于水。这样如犬牙一般安排我们的封地,也是为了能够让诸侯国更好的去保护汉王朝啊。还请您能网开一面。”刘彻沉默良久,就让他们退下了。

之后,刘彻就颁布了推恩令,让各诸侯在他们死后,把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样在无形中就消耗了诸侯国的势力,消除了诸侯国潜在的威胁。

刘邦被围白登的故事

当时,韩王信奉命抵御匈奴的攻击,但是在韩王信与匈奴的交战中,多次不敌,这就直接激怒了刘邦。韩王信担心受到诛连之祸, 决定 先下手为强,与匈奴联手,共同攻汉。于是刘邦便率军亲征与匈奴交战。

刘邦挥军太原,一边攻击匈奴,一边平定韩王信的叛乱。刘邦首战告捷,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元气大伤,不得不逃往匈奴。也许是,胜利来得太快,太容易,刘邦因此而轻敌。刘邦不听娄敬的劝谏,在晋阳进入了匈奴军队设下的圈套,被围困于平城白 登山 。如此一来,汉军就被断了粮草,也没有援军可等。刘邦尝试突围,与匈奴军队展开激战,双方僵持不下,损失惨重。

此后,连续七天七夜,刘邦都被围困于白登山之中。而当时恰是严冬,汉军既无粮草也无御寒之物,一时间士气十分低落。

在这情况十分危急之时,陈平向刘邦献上了一计。匈奴单于的阏氏十分受宠,于是就让刘邦派人去贿赂阏氏。果然,陈平的计策奏效了。阙失以汉军被围七日不乱,必有神助为由,劝单于不要对汉军赶尽杀绝。她还对单于说:“汉军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而且就算匈奴夺得了汉军的土地,也不一定会适应中原的水土,万一再受到汉军的内外夹击,对匈奴很是不利。”

单于信以为真,再加上韩王信没有按照约定时间与匈奴会师,被单于所疑。所以单于就真的退兵了,刘邦这才脱险。

刘邦鸿门宴的形象

首先刘邦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他占领关中,面对满屋的金银珠宝,各色美女,可以不为所动。并且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尽得民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报信之时,可以拼命讨好项伯,甚至约定为儿女亲家,以达到取信于他的目的。在与项羽发生冲突之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分析敌我形势,忍辱负重,以一副谦逊之姿面对项羽。甚至卑躬屈膝地奉承项羽。最终凭着自己的沉着冷静及项伯等人的帮助,取信于项羽,进而转危为安。

其次刘邦坚决果断地肃清内奸。此次刘邦会有此一劫,是刘邦军中有人向项羽告密所致。刘邦在项羽面前套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讯息后,一回到军中就立即将此人斩杀,没有丝毫的犹豫。

最后刘邦能够知人善用,注意纳谏。刘邦在见到项伯之时,就知道项伯此人于他必有大用。所以他用儿女亲家来把彼此的关系拉近,从而将敌方的人为己所用。另外,刘邦能够清楚地知道身边谋士的才能。他对张良有着充分的信任,对于他说的话,他也能够虚心地采纳。在即将赴宴鸿门之时,他听取了张良保存实力,取信于项羽的 意见 。

刘邦在鸿门宴之中,表现出了他审时度势、有奸必肃、知人善用等性格特点,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清晰。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是终军、班超和宗悫,对应事件分别是终军请缨、班超投笔从戎、宗悫长风破浪。

人物简介:

1、终军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少好学。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后擢升谏大夫。他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战前“请缨”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出使南越的故事。

元鼎五年,年仅二十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2、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3、宗悫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东晋书画家宗炳之侄,南朝宋名将。宗悫早年效力于江夏王刘义恭,官至江夏王国上军将军,后以振武将军之职随征林邑国,升任随郡太守,又参与平定雍州蛮之乱。

在文帝遇弑后,宗悫参与拥立武陵王刘骏为帝,随其讨平元凶刘劭,升任左卫将军,封洮阳县侯。后历镇广州、豫州等地,先后平定南郡王刘义宣、竟陵王刘诞的叛乱,官至安西将军、雍州刺史。

永光元年(465年),宗悫在雍州病逝,追赠征西将军,谥号肃侯。

扩展资料

三位人物的代表性历史事迹

1、终军请缨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

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2、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在为官府抄写文书时,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扔下笔叹息说:“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以“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3、宗悫长风破浪

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译文: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年纪还小时,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军请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风破浪

观刘、项之争,刘邦争的是他的家天下,项羽争的是维持诸侯共和的现状。项羽推翻暴秦是因为与秦属于宿仇,有着亡楚将门的背景,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大举一样是打着楚的号召。刘邦反秦完全是投机取巧,想趁火打劫,一听说先入关中者为王,马上就放弃了与反秦各路诸侯会师,而是想着做天下之王。在他建立汉朝南面之后,规定非刘氏不得封王,又剪除韩信,彭越,英布这些羽翼,见证了他私有天下的野心。项羽在正面战场上势如破竹,即使没有诸侯帮助一样可以破秦,对刘邦欲独吞天下的可耻心态甚愤,各路诸侯一样是不满。此刻不仅项羽手下要杀刘邦,诸侯们也要杀刘邦。秦虽焚书坑儒,但先秦文化依旧被天下人用口述流传下来,刘邦的行为明显与《春秋》精神不符合,刘邦被诸侯所耻还有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刘邦没文化,如何续的了周礼呢。鸿门宴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因为项羽根本没有想过杀人,他封反秦的各路诸侯为王,复其亡国,回到了先秦的局面,这就是项羽的目的,他反对天下一家化,天下非一家之天下,是天下人共天下,这就是项羽的理想。也许这样的理想过时,至少项羽没有学秦始皇,不做秦始皇,既然与诸侯共天下,他又何必要杀刘邦,范增让项庄行刺,项伯事实上是项羽允其阻止行刺。可刘邦终对项羽是恨之入骨,他就是想一家坐天下,因为他崇拜秦始皇,至少天下由他刘家说的算。所以,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挑起了内战,破坏了共和短暂的和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71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