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dī ] [ dǐ ]
基本解释
氐[dī]
1.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2.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氐[dǐ]:根本。
扩展资料:相关词汇
1、青氐[ qīng dī ]
古代少数民族 氐 的一支。
2、氐惆[ dī chóu ]
昏乱不安;郁闷不舒畅。
3、白氐[ bái dī ]
古代少数民族名。 西夷的一部。
4、氐羌[ dī qiāng ]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氐 族与 羌 族的并称。 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
5、氐宿[ dī sù ]
星宿名。 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也称天根。
氐的拼音:dī、dǐ。
1、【dī】
解释:1.我国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我国西北一带。东晋时曾建立前秦和后凉。 2.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之一。
组词:氐酋、本氐、氐羌、白氐。
2、【dǐ】
解释:〈文〉根本;基础。
组词:氐惆。
部首:氏,笔画:5,五笔:qayi,繁体:氐。
氐的同音字
1、厎、邸、阺、堤、仾、低、俤、偙、僀、诋、谛、廸、苖、荻、菂。
2、岻、抵、拞、掋、涤、涤、滴、缔、坘、埊、埞、堤、墬、墑、怟。
3、焍、觌、梊、梑、樀、牴、敌、敌、氐、祶、禘、甋、玓、腣、镝。
氐人是我国历史上高度汉化的农耕少数民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 注:“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在今九寨沟、平武、松潘(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故氐族最先活动范围在川西北地区,起源于四川松潘高原。
后逐步向附近的青海省,甘肃陇南,和四川川东北地区扩张。氐族并非游牧民族,同汉民族一样都是农耕民族,在魏晋时期,氐族人民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氐拼音:【dī】
2、《说文解字》:“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山旁堆欲堕落是氏之范式。氏、一两范式叠加。山旁堆堕落于地是氐之范式。
氐:dī ㄉㄧˉ。
3、本义:低,低下。后作“低”。头向下垂 [low]。如:《汉书·食货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师古曰:“氐首,犹俯首也。”)
衍义: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衍义: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衍义:又用作姓
氐:dǐ ㄉㄧˇ。
衍义:根本。
4、字形源流
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氐”。
dī 端纽、脂部端纽、齐韵、都奚切。
zhī 端纽、脂部知纽、脂韵、张尼切。
氏的分化字。“氏”字下加一横分化出氐。西周金文作“”,战国文字承袭之。秦简、汉简帛“氐”多了一小横饰笔。隶变后“氏”字下面的一横变成了一点,遂作“氐”。本义是根柢、根本。《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毛传:“氐,本也。”随县漆书“氐”,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淮南子·天文》:“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这些意义的“氐”字读为dī。《广韵·脂韵》:“氐,氐池,县名。” 《汉书·地理志下》:“张掖郡,县十:氐池。”这种意义的“氐”读为zhī。
5、详细释义
氐 dī
(1)低,低下。后作“低”。头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给焉。——《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曰:“氐首,犹俯首也。”
(2)低;低廉 [low]。如:氐贱(即低贱)
(3)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在今黄河流域)、后凉(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诗·商颂·殷武》
(4)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也称“天根”
氐 dǐ
(1)根本 [base]
尹氏大师,维 周之氐。——《诗·小雅·节南山》
氐,本也。——《说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广雅·释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坚》。注:“氐,本根也。”
(2)至,抵达。后作“抵” [arrive]
氐者言万物皆至也。——《史记·律书》
(3)停止 [stop]
进不氐,立不让。——《马王堆汉墓帛书》
常用词组
氐宿、巴氐、角氐、氐惆、氐人、氐贱、白氐、本氐、大氐、青氐、氐房、氐首、氐酋、回氐、盘头氐、氐土貉、氐人国、白马氐、于氐、根盘头氐、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