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一系列政策

重生之足球神话2023-02-03  21

教材·教辅资源 教学资源 教学园地 学术动态 学生之友 历史万花筒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高中>>高中历史>>教材·教辅资源>>素质教育新学案>>普高>>《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本页

第三章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平谈判;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和基本经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国共双方围绕和平谈判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史实,学会从复杂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观察、阐释历史问题。

2.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回顾,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概括总结历史经验。

3.比较北平谈判和重庆谈判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时间:1949年春。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内容:①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③规定革命胜利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④告诫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意义:不仅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而且设计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新蓝图,并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3.人民解放战争国共两党胜败原因分析

(1)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d.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重点、难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①从参加中国民主革命的几个阶级特性分析。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主要对象,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局限,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曾在民主革命中起过领导作用,但由于其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妥协和动摇,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的。

②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和其他任何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③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劳动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仰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救国方案都不可能实现。从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方案;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案。经过中国人民的实践检验,结果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所作出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比较

(1)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国民党在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求和的,目的是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

(2)从结果来看,中国共产党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着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破灭。

4.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

(1)国共两党关系所呈现的历史特点,制约两党关系的原因和影响:

特点: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再到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

原因: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影响:①第一次国共对峙,导致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造成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

②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不断失败的局面。

③第二次国共对抗,经过3年多的内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结果:

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a.政策:同国民党合作。b.依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c.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a.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b.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c.影响: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③抗日战争时期:a.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b.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c.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

④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a.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b.依据:美、蒋勾结,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c.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及结果:

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②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③1946年秋,伪国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

④内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

⑤1949年1月,国共两党北平和谈,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被彻底揭穿。

5.解放战争各个发展阶段,人民解放军战略目标的演变及形成原因

防御阶段:

①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空间来消耗敌人的兵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以内线作战为主。

②因为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各解放区基本上处于被分割状态,形势对革命不利。

反攻阶段:

①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并且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②敌我力量变化对我有利,敌人兵力分散、不足,中原空虚;敌人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决战阶段:

①实行战略决战,并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

②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民党开始集结兵力实行重点防御,形势变化。

渡江战役后:

①追歼残敌,解放全国。

②国民党政权企图以政治和谈实现划江而治,并且伺机卷土重来。

启示: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能力·思维·渗透

能力素质

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有( )

①党的工作作风问题②国家建设的总任务问题③党的工作重心问题④党的基本政策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该题涉及七届二中全会的几乎所有内容,对其重新加以概括,表述上与教材原有顺序有所不同。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对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回忆逐项确认题中所述内容。只要正确理解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为“重心、方针、政策、任务、作风”五个方面,就不难确定D项是正确答案。

点击思维

例: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中,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外,还有( )

①各人民团体的代表②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代表④特别邀请的代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该题如果单纯从记忆的角度来考虑,有很大的难度。它实际上是一道概念题,只有靠分析理解才能解答。因为政治协商会议重在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织工作,从会议的性质来看,它应该包括除国民党以外的各阶层、各团体、各党派,故本题答案为A。

学科渗透

例: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真理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和“俄国式”的道路,但都遭到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

据此回答:

(1)“日本式”、“美国式”、“俄国式”的道路分别指什么?

(2)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的含义是什么?以哪几项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其转折标志?

(3)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有什么政治意义?

分析:该题是一道中外历史综合和跨学科综合题,首先要搞清楚“日本式”、“美国式”、“俄国式”道路是什么?然后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答案:

(l)“日本式”: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资产阶级专政。“美国式”:暴力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俄国式”: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②遵义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3)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要坚持实践观点。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政治意义:有利于我们确立并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考巡礼

例: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勘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

……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定的保障……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请回答:

(1)“政治纲领”和“勘乱”分别是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2)蒋介石提出的所谓“和议”的条件要害是什么?

(3)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你据以上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分析:该题是1991年三南地区高考题。蒋介石所发表的《新年文告》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卸战争责任,借助和谈,保存其统治以伺机反扑。此外,要换一种角度来分析蒋介石所谓的“和议”、“政治商谈”和“战乱”等概念。

答案:

(1)“政治商谈”: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勘乱”指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局: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反动军队正在进行大决战。

(2)要害:保存旧宪法,保留反动军队。

(3)目的:获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力量,维护反动统治,以待反扑。

(4)“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保存伪宪法和反革命军队是违背人民利益的条件;二是坚持反共立场,诬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三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着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四、自学阶梯评估

知识掌握

l.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彻底战胜资产阶级

B.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防止共产党执政后腐化变质

D.克服党内部分人的骄傲情绪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因为( )

A.它开创了各派政治力量共同参政议政的局面

B.它制定了代表各革命阶级利益的《共同纲领》

C.它决定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它标志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3.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主要依据是( )

A.农村革命任务已完成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城市反革命力量增强

4.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开展武装斗争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统一战线

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敌人“糖衣炮弹”的进攻 B.防止党员干部的腐败

C.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D.保持党的纯洁伟大

能力提高

l.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主要是因为( )

A.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C.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D.革命胜利后的工作更艰苦

2.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成员留在北平,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反映了人民政协的巩固和扩大

B.说明国民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

C.这一举动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说明国民党统治已失尽民心

3 蒋介石在1927年和1949年两次宣布“下野”,其相同之处在于( )

A. 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下降 B.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C.实际退居幕后指挥 D.下野后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

4.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与中共“七大”的相同之处是( )

A.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C.提出了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

D.提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

5.解放战争时期,被解放的大城市顺序是( )

A. 深圳-沈阳-北平-上海-南京

B.沈阳-北平-徐州-南京-上海

C.沈阳-徐州-北平-南京-上海

D.北平-沈阳-徐州-上海-南京

延伸拓展

1.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来的,主要都是为了( )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国共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2.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相比,不同点是( )

A.国民党首先提出谈判要求

B.国民党没有签订协议

C.当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D.达到了避免内战的目的

3.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同志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陈云还向中央建议各战区都组织大城市的班子,以便依次执行接管任务。下列判断最恰当的是( )

A.这是按中共“七大”精神办事

B.是按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办事

C.是三大战役胜利的结果

D.接管的经验为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借鉴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制约统一战线政策内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主要革命对象的变化

C 中国革命动力的变化

D.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沈阳、锦州地形交通示意图

材料二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人数变化表(单位:万人)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430

130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面反攻

373

195

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开始前夕

365

280

辽沈战役结束

290

300

渡江战役结束

149

400

请回答:

(1)从地理条件和哲学看,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为什么首先要攻占锦州?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辽沈战役的意义。

真题演练

1.下列年代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按东、南、西、北方位顺序排列应是( )

①1931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②1933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③1938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④1950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994年上海高考题)

2.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

①避免农民战争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01年全国高考题)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后的任务是( )

A.转移工作重心,全党共同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B.强化国家政权,防止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C.利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引导个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

D.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1992年上海高考题)

4.概述1840年~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1991年全国高考题)

5.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施效果。(1993年全国高考题)

五、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材料解读〕

“币制改革”和金圆券

国民党发动内战后,政府连年出现巨额赤字,1947年度约二十七万亿元,1948年度约为九百万亿元。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实行所谓“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国民党政府颁发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10项办法:一、《金圆券发行办法》,二、《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三、《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四、《整顿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 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必须在9月30日前全部兑换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没收。国民党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不到两个月,国民党政府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但是,这无法挽救经济崩溃的局面。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五分之四,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宣告币制改革失败。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到1949年5月25日,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材料选读〕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报告内容辑录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但是“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城市工作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斗争。”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在城市中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还指出,党的总任务是使中国稳定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龙云在与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的接触中,表示了希望与周恩来会晤的意愿。1943年10月,周恩来派出华岗等人为中共特别代表前往云南,与龙云直接建立了联系。在华岗的进一步争取下,龙云更加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于1944年底秘密加入了民盟,推动昆明形成了抗战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更使蒋介石如鲠在喉。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即开始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决不能容忍龙云继续和他对抗。如何翦除龙云、统一云南,一直是蒋介石的一块心病。但他知道龙云并非一般人物,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必须从长计议,乃选派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得力干将暗中进行。最终,蒋介石选中了杜聿明。

1942年8月,当杜聿明率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残部回国后,蒋介石将其擢升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开始为解决龙云做准备。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势已逐渐明朗,在蒋介石看来,解决龙云的时机也快成熟了。就在这年春天,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郑洞国率领,向驻缅甸日军发起攻击,越过野人山,打通中印公路,军运极为繁忙。杜聿明正忙于公务之际,一日接到昆明飞机场转来的电话,蒋介石要他马上飞往重庆,飞机已经准备好了。杜聿明当天飞到重庆,蒋介石与他一见面就说:“目前准备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总反攻,必须先安定后方,统一云南的军事政治,保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现在拟调龙云到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恐他不服从中央命令。你要在军事上作彻底解决龙云的准备,先将昆明附近的国防工事全部控制,然后在我命令到达的同时,即以武力解除龙的全部武装,限龙云于三日内到重庆。”并问杜有何意见。

杜聿明当然马上表示接受命令。他觉得,龙云仅有两个步兵师、一个宪兵团在昆明,另有几个交通大队及地方保安团队在云南境内,力量不算大,解决他是毫无问题的。这样一说,蒋介石非常高兴,要杜立即回昆明做准备,以免龙云及其左右知道了发生怀疑。临行时,蒋介石再三叮嘱:“要守秘密,要慎重。”杜聿明当天即飞返昆明,为了不使人生疑,虽然天色已晚,还是赶往参加龙云的参谋长刘耀扬的宴会。

不久,蒋介石又把要解决龙云的意图告诉了驻在昆明的中国战区总司令何应钦。何应钦找杜聿明商量,认为劝龙云自动辞职是可能的,龙云不会顽固恋栈,这样就可以免于动武,对此杜也表示同意。于是,何应钦与杜聿明在五、六、七三个月内,从多方面劝龙云自动辞职,还动员龙的亲信卢汉从旁婉劝,但是毫无效果。

1945年8月9日,蒋介石电召杜聿明到重庆面授机宜。蒋指示说:“你这次回去做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除军事准备外,还要对云南的通讯、交通及各机场做周密的布置,防止龙云逃跑。”8月11日,杜聿明回到昆明,立即遵照蒋的指示积极准备。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后,国民党嫡系部队纷纷开往南京、上海、广州、北平、天津等各大城市与要地接受日军投降和解除日俘武装。军委会同时命令卢汉第一方面军所属第五十二军、第六十军及第九十三军,进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并说日军阴谋抵抗,兵力不足,让龙云再扩充一个军,加入去越南受降。

龙云对此是颇为疑惑的:一方面跨国入越受降是为国争光的好事,不能不派兵去;另一方面,蒋介石的中央军早已麋集云南,特务遍布全省,又不能不有所戒备。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对蒋介石的阴谋有所察觉,特向龙云提出了10条建议,希望他加强与川康方面的邓锡候、潘文华、刘文辉等人的合作,并多次向他做工作,让他加强防范进驻云南的国民党中央军的行动。张冲等人也劝龙云不要把滇军全部开进越南,要留有余地,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突发事件。

正当龙云举棋不定之时,蒋介石突然飞抵昆明。他一口一个“志舟兄”地向龙云表示:要将16度纬线以北交由云南地方政府管理,并保证受降完毕后,除留下少数部队维持社会治安外,大部分滇军即刻回返;云南地方部队至多再派一两个师协助中央军组成远征部队,同盟军一起作为战胜国的军队长期驻守在越南。

据说,蒋介石还进一步对龙云承诺:关于组成远征军去日本的事,也打算交由他去具体办理,但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入越受降。不等龙云说中央军已有11个军共40万人在云南,蒋介石以极其信任的口气笑道:越南情况复杂,中央军又“一时无法如数从各地赶来”,只有“劳驾”滇军全部赶去,方能尽快安定越北局面。他说:由于时间紧迫,事关重大,这个任务非“志舟兄”和云南地方部队莫属了。

在蒋介石这番天花乱坠的纠缠、利诱和胁迫下,龙云表示:去接受曾经侵略过自己祖国8年之久的日军的投降,而且是一次跨国受降,100多年来,中国军队何曾有过如此巨大的荣誉?蒙承中央信任,滇军应该义无反顾地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以不负历史使命。但是,8年抗战,云南牺牲重大,和平来之不易,亦当请中央体察地方苦衷,一旦受降完毕即让滇军回乡与亲人团聚。他见蒋介石答应了这些要求,于是不顾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和张冲等人的“忠告”,即按蒋介石的要求,除将滇军暂编19师龙绳祖(龙云的大儿子)部留守昆明及云南各地外,其余云南地方部队全部入越受降。国民党从其政府外交、军事、财政、经济、交通、粮食6个部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中央顾问团,随军入越。

蒋介石就这样将云南地方部队骗上了入越征途,龙云后来对此追悔莫及!

9月27日,蒋介石派王叔铭秘密到昆明,给社聿明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日内就要颁布免除龙云在云南军政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命令,要杜最好一枪不发,并绝对保证龙云的生命安全。并说,龙云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仍然是你的长官,必须以长官之礼相待,照命令限期送龙到重庆。但是蒋又指示,应将飞机、大炮、战车一并准备好,万一龙云不接受命令,就立刻集中火力轰击五华山。蒋介石既要杜聿明“绝对保证龙云的生命安全”,又要杜“集中火力轰击五华山”,这前后矛盾的命令,使得杜聿明左右为难。杜聿明考虑,在私人感情上,自己与龙云相处很好,对龙云加害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而且,万一龙云在事变中身亡,社会舆论必然归罪于己。因此,杜聿明连夜给蒋介石复了一封信,称对于解决龙云的军事部署,已经准备妥当,龙云及其左右直到9月27日为止,尚毫无察觉,只要命令一发布,在两小时内可以全部解决龙云的武装,控制五华山以外的市区并恢复市内秩序。龙云只有五华山弹丸之地和一个营的警卫兵力,不足为患。如果龙云不听从命令,负隅顽抗,可用一部分兵力加以解决,活捉龙云。如果用飞机大炮轰击,城内居民将遭受损失,甚至波及云南大学及西南联大的安全,引起学潮,在政治上造成极端不良影响。蒋介石是最害怕闹学潮的,过了一天,他复信同意杜聿明的意见,不使用飞机和大炮轰击。

蒋介石为了避免在政治上受到舆论谴责,以及保密的需要,事前即从重庆溜到了西昌。9月29日,他又派王叔铭由西昌乘专机将调免龙云的命令送到昆明,命令主要有三条:(一)免去龙云军事委员会云南行营主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各职。军事委员会云南行营撤销,行营所属人员由中央统一安排;云南地方军队交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接收改编;云南省政府交卢汉接收;在卢汉到任以前,由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宗黄代理。(二)任命龙云为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三)任命卢汉为云南省政府主席。

这天晚上,杜聿明即在指挥所内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开会,下达行动命令。30日晨,各部队都到达进攻位置,将军委会的命令送给龙云各部队。事出龙云手下意外,都猝不及防,有被迫缴械的,也有进行抵抗的,但因毫无准备,仅五十多分钟,战斗即告结束,只剩下一座五华山。龙云听到枪声时,即从住宅后门奔上五华山,随即发出“勘乱”的电报,说杜聿明叛变,叛兵围攻五华山,令各区专员、县长率领保安团队星夜向昆明前进,包围反击,实行内外夹攻。其实,龙云不知道他的卫队早已被解决。据说其保安部队全省近十万人,他自恃这支力量可以与中央军较量一番,决心在五华山固守待援。但由于龙云的通讯部门都被破坏或监视,他的电报根本就没有发出去。

事件爆发后,昆明各界士绅及与龙云有关人士,都希望早日解决问题,以使社会安定。杜聿明与他们见面,拟定了几条宽大方案,这些人觉得可行,便纷纷回去向龙云劝驾。龙云知道大势已去,不得不表示自己是服从命令的,但又说,自己在云南十多年,手续需要交代,不能在10月4日前到重庆去。蒋介石虽派了专机在昆明机场等候,但龙云坚决不走,形成了僵局。

10月2日,蒋介石派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到昆明劝龙云。何一见杜聿明就说:“叫你们不要胡闹,现在出了事,骑虎难下,又要我来善后。”可是,龙云根本没给他面子,拒绝见面。后经中国银行昆明分行行长王振芳从中斡旋,龙才通过王表示,必须由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亲自来昆明,并保证龙云的安全,才可以去重庆。何应钦见不着龙云,碰了一鼻子灰,尴尬地对杜聿明说:“幸亏你们用武力解除了他的武装,不然真要造反。”随即悻悻地返回南京。

10月3日,宋子文来到昆明,上五华山与龙云长谈,龙才表示愿于4日离开昆明去重庆。龙与宋登机前,杜聿明和龙的亲友部属到机场送行,杜聿明向龙道歉说:“对不起院长。”龙云说:“你是奉命行事,不怪你。”

龙云到了重庆后,虽然满怀愤恨,但又不便直接对蒋,便把一肚子怨气发泄到杜聿明身上。他对蒋说,自己是绝对服从命令的,就是因为杜聿明不先送命令给他,而先动武力,简直是一种蔑视国法、背叛长官的行为,要求蒋严加惩办。否则,即便他能原谅,云南老百姓也是不能原谅的,势必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在前去访问他的人面前,龙云也总是要大骂杜聿明一番。

勤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qín wáng,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古代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侯也纷纷称起王来。所以孔子写春秋时,最恨名实不符的事情,他主张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东汉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的董卓,名义上是去洛阳帮何进的忙,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就变成心怀不轨的坏分子了。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

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本应是正义之举,但总是成为叛乱发动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扩展资料

①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书,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②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后称帝,757年,被其子谋杀。

③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58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