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谅》原名《康茂才挡陈友谅》。是郭德纲以京剧《江东桥》为基础,重新创作的一段太平歌词,并且在最后桥段,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京剧中的西皮流水,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当代太平歌词作品。
相声演员中,又能创作相声,又能编传统评书还能写传统小曲的演员,也只有郭德纲。这缘于老郭对传统艺术深刻地掌握和研究,以及对各种戏曲,都能达到专业级的演唱功夫。
他创作的这段《挡谅》,感情充沛,韵味十足,起承转合非常精妙,可听性极强。尤其在尾声部分,突然变为西皮流水曲牌,成为整个作品的高潮,也是精华所在。
这段《挡谅》的内容是说,康茂才率领军队,到江东桥去截击陈友谅。结果,这陈友谅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以曾经的故交,同窗之谊,请求康茂才放自己一马。
陈友谅还抬出了关羽当年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典故,打动康茂才。结果,康茂才被道德绑架,死要面子,放走了敌人。
而他自己也知道,当年“关公犯错刘备保”,像自己这样的“豪杰犯错谁能够饶”?最后只落得“七星剑把头削,一腔热血洒征袍。”
2004年,张云雷就曾经在小剧场演唱过全本的《挡谅》。后来,张云雷嗓子倒仓出走,陶阳也演唱过这个完整作品。当然,郭德纲本人,在早期也经常演唱自己创作的这段作品。
《挡谅》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德纲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太平歌词,又叫《康茂才挡陈友谅》。
《挡谅》开始起源于京剧的《挡谅》,也称《战土台》或《江东桥》。歌词按照京剧西皮流水曲调,演唱时没有采用京胡伴奏,而是用太平歌词的玉子(御子)伴奏。这样一来,使演唱者在表演时朗朗上口,行云流水。既有京腔又有京味,还有曲艺曲调的味道。
歌词故事讲的是,元末明初群雄混战大将康茂才打赌擒拿敌王陈友谅,在江东桥却心念同窗好友情谊而放了陈友谅的故事。歌词中既写了康茂才带领五百精兵禽住了敌王陈友谅,又写了康茂才释放陈友谅时的复杂心情,面对敌我,面对同窗,面对流传后事的名誉,康茂才选择了后者,从此留下千古佳话。
此歌,首次由郭德纲徒弟张云雷,在2004年北京相声大会演唱。
郭德纲是现代的著名相声演员,师承二位大师。一位是常宝丰,后一位是候耀文大师,最先还学过唱腔,对于北方的京剧,评剧和梆子戏都有研究,而且他的名声在现在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此人自已评着实力创立了德云社,影响了整个相声界,而且嘴上功夫了得,在文艺界一时褒贬不一。谁得罚了郭德纲他是骂人不带脏字,能把你修理的服服贴贴。
这个人的文采说唱样样俱全,收了一个面目清秀的徒弟名字叫张云雷,这小子功底好,经过调教后,老郭为其量身制着,谱写了一段太平词,当时张云雷少小俊朗,单口唱腔字正腔园,吐字清淅,声情并茂中带有未成年的儿腔。这小子当时唱的就是文章提目中的《挡亮》,这段太平词当年到现在都是比较有名的段子。他的大意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陈友谅两支义军的互斗,取其当中的一小章节经过改编,本应该叫康茂才挡陈友谅,后来人们说顺嘴了就叫挡谅。
说一千道一万,这就是老郭为爱徒张云雷打造的一段唱词,至于后来的人唱的风格也有不同,各有千秋吧。
《挡谅》全名是《康茂才挡陈友谅》,是德云社郭德纲带头整理改编的一段太平歌词,说是太平歌词,其实里边也借鉴参考的曲艺的其他元素,比如最后的京剧西皮流水唱腔画龙点睛。
故事讲得是大将康茂才投靠朱元璋后,奉命捉拿陈友谅,在江东桥,设计把木桥改为石桥,挡住陈友谅,大获全胜,但念及旧情,效仿关羽把陈友谅放了。
当时郭德纲写完这段太平歌词,是二爷张云雷首次在2004年唱的,当时德云社还没现在火爆,张云雷在曲艺的确有独到的理解。
但你要说写给张云雷的,又有点牵强,2005年,张云雷嗓子发育,业内称“倒仓”,为了保护嗓子,张云雷离开了6年舞台,这段《挡谅》之后便交给京剧神童陶阳唱了,因为这段《挡谅》有借鉴京腔的成分,陶阳唱起来有模有样,味道十足,非常受欢迎。
德云社现在流行一人一首成名曲,为的就是立好“人设”,让观众更好的记住演员。
比如小岳岳的《送情郎》唱开了之后,张云雷就不再唱了,就算粉丝强烈要求,也是唱个开头就打个哈哈过去了。
张云雷的《探清水河》火了以后,郭德纲就没再唱过了,省的麻烦。
而这首《挡谅》,现在是三个孔云龙再唱,其他人就很少唱了。
但不是说谁首先唱就是写给谁,谁最后唱就写给谁,一个太平歌词而已,没必要分这么清楚。
非要说给谁,那就算给康茂才和陈友谅这俩古人写的。
郭老师写出来教给张云雷首先唱的,张云雷也不负众望,唱的非常好听,把这段太平歌词唱火了,现在三哥经常唱,张小辫儿不唱了。
德云社现在是相声界的主流,郭德纲也名扬在外,不仅有才艺,而且影响力也很大,自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郭德纲现在可以称为相声大师,收徒弟将近百名,捧红的艺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需要样样精通,也不现实。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郭德纲自幼在外学艺,深知这个道理,挖掘出每位徒弟的特长和偏好,再制定学习内容。
就比如学员栾云平,郭德纲认为此人资质平平,所以赐名“云平”,但是此人原则性极强,擅长管理,被培养成为领队,也是一种成功。
说学逗唱虽是相声基本功,但是却也有偏重,《挡谅》又叫《康茂才挡陈友谅》,是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来。
第一次表演是由德云社的颜值担当张云雷首秀,因为小伙子长相清秀,嗓音清脆,郭德纲发现他身上的特点,便为他量身打造写了这段曲子。
张云雷也没有辜负郭德纲的栽培,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吸粉无数。
没说给谁,张云雷是第一个唱的,到现在是少班主和陶阳唱的多。
算不上是给谁写的!
甚至都不能算是郭德纲写的,而是郭德纲带着德云社的人整理出来的传统小曲小调!
故事的全名叫《康茂才挡陈友谅》,故事的大概意思就是原本是陈友谅麾下的大将军康茂才投降朱元璋以后,奉朱元璋之名抓陈友谅,抓到后,念及往日恩情,就给放了!有点类似于三国时候的华容道,关羽放曹操!
最早整理出来后,是张云雷在唱!后来张云雷离开的一段时间里,陶阳也唱过!但是德云社的风气比较好,像《送情郎》,岳云鹏唱火以后!郭德纲基本不唱了!其他人也很少再唱,似乎是专属的一样。《探清水河》张云雷唱火以后,郭德纲也基本不再唱了!感觉在德云社这些小曲小调,很像以前弟子出师闯荡江湖,师父赐予兵刃似得!
现在《挡谅》一直是孔三爷在唱,就是跨年飞老楞那个!目测这以后在德云社应该也会是孔云龙的专属了!
郭德纲的《挡谅》不是谁给写的,原本就是京剧《江东桥》里的,票界名宿刘曾复留有说戏录音,这个戏很久没人演了,在解放前经常是作为童伶打基础锻炼嗓子的戏,情节简单,类似《华容道》,也是花脸和老生的对戏,一个“挡曹”一个“挡谅”,只不过唱腔比《华容道》还要繁重。郭德纲这个就是学唱京剧,和太平歌词八竿子打不着,同时唱词为了延长一点,干脆把华容道里的几句一起加进去了,拾人牙慧大折箩而已。
给他家人写的。
首先,郭德纲想起父亲,他觉得必须孝顺父亲,但是没出息,会让父亲担心,让父亲担心就是不孝,所以他写了《挡谅》就有了些出息,也算是孝了。
同时,也是给他老婆,不出名,家里没钱,那日子没法过。郭德纲就睡不着觉了,就想做点什么?然后就写了《挡谅》
最后,也是给他孩子写的,儿子结婚得买车买房。需要稿费,所以郭爸爸为了儿子女儿就灵感不断,写下了(挡谅)。
最重要,他为谁写,他心里明白。
挡谅就是老郭整理创作的太平歌词,结尾带京剧流水。当年只有老郭和小辫儿唱过全本,后来陶阳唱过,再后来的返场很多人都唱过,不过都只是唱京剧流水。
1、太平歌词《挡谅》全名应该是康茂才挡陈友谅。这是《明英烈》里面的故事,但是单田方老师的评书里我记不起来有这个故事。康茂才在元末明初众多英雄豪杰当中排不上名次,不仅史书上记载甚少,就连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似乎都没有提到。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成为这段太平歌词的主人公。
2、话说元朝末年,元顺帝无道,普天下哀横遍野、民不聊生,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单说陈友谅,他本是徐寿辉红巾起义军中的一员,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之后将徐寿辉杀害,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导,自称“北汉王”,与姑苏王张士诚以及朱元璋互相抗衡。朱元璋以微末出身,但是从者甚多,康茂才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与徐达、常遇春等一代名将相比,康茂才确实算不上什么(明史上,第十三本上面才出现他的名字)。
3、元末明初,康茂才联结义兵保卫家乡。朱元璋攻打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后,康茂才战败,率部投降,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后为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迁将士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
4、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带兵攻打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朱元璋之侄朱文逊与大将花云相继战死(可参考谭派京剧名段《战太平》)。太平失落。陈友谅准备再接再厉,攻打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旧好”的关系,命其诈降,约以“老康”为号命,诱陈友谅轻进。同时,陈军舰队由大江进入较狭窄的新河,朱元璋舍舟登岸,弃长用短,使陈军陷入埋伏,来了一个水陆夹击,大败陈友谅于龙湾。陈友谅损兵折将,自此一蹶不振。如按太平歌词《挡谅》说法,陈友谅所以未死,也是被康茂才放走了的。但是史书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5、后来,康茂才又参与大小诸多战役,灭掉了张士诚,为明朝开国做出贡献。后跟随徐达经略中原,攻取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后留守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二年,继续从征定西(今甘肃省定西县,位兰州市东南),进取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后病死于归途中,追封蕲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