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中的九窍塞是做什么用的?

全日制本科2023-02-03  25

九窍塞用于玉入殓,相传古代人死之后,为保尸体不腐不坏,体内灌入水银,水银遇玉而凝,固用以玉塞。

玉塞的出现早自春秋时期,战国有所发展,东周墓中有圆柱形塞,填塞死者孔窍,但这些大多是耳、鼻塞。完整成套的玉塞出现于西汉,塞于人体之眼、耳、鼻、口、肛、阴九窍,称为九窍塞。

用塞随葬的现象在汉代极为流行,但一般只是用鼻塞、耳塞、口唅和肛塞,女性墓会有两个长塞,一阴塞、一肛塞。有些王侯墓因用玉覆面或玉衣,已有眼部遮盖物,就不再另用眼盖。目前发现完整的九窍塞较少。

扩展资料

窍塞的使用旨在使人不泄出精气,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另外以蝉为琀,比普通的口唅更多了一层意义:借蝉的蜕壳再生,超尘脱俗的清洁高尚及生命的再生与延续,喻生时以蝉蜕自名清高,死后借之羽化成仙。

玉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绺及沁色。玉塞均作不规则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黄褐沁斑,有的已成鸡骨白。眼盖一对,枣核形,表面弧凸,两端各钻一孔,背平。玉蝉,玉质莹白,抛光细腻,线条简洁、流畅。

参考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九窍塞

玉塞也叫九窍塞,相传古代人死之后,为保尸体不腐不坏,体内灌入水银,水银遇玉而凝,固用以玉塞。

而九窍塞又有哪些,眼、鼻、耳、嘴、阴与肛。其中【玉晗】也就是含在嘴里的玉件目前市面上防的最多。

九窍塞流行于周代至汉代,而【玉晗】也多数选择用玉蝉为唅玉。蝉幼虫自土中成长钻出,蜕变后化为成虫,唅玉蝉也象征人的转世再生。

我们总在各个地摊儿或是玉器拍卖行里看到汉代玉蝉,那件宝贝并不是今天的一鸣惊人的词条寓意。

人有九窍,玉有九窍塞。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个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九窍玉是指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9件玉器。

九窍玉”即塞在这些部位的9件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

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传说古代人入葬时,用水银朱砂浸泡尸体,因水银遇玉则凝,为了防止水银进入尸体,故用玉塞满九窍。古人还认为用玉敛尸可保尸体不腐。《抱扑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解放后在南京市南郊江宁县境内考古发掘出明代男女尸体多具,历600多年而不腐,开棺时栩栩如生,有的肌肉还有弹性。棺内并无敛玉,据考证,这些死者并非帝王将相,而均为当时社会中层人士。说明尸体不朽是使用防腐剂所致,实非玉所能起到的作用。

古人九窍用玉,是指眼睑、鼻塞、耳塞、玉琀、肛塞和阴塞,而其中最重的是玉琀。《后汉书·礼仪志》记大丧需“饭含珠玉如礼。”《礼稽命征》说:“天子饭以珠,唅以玉。”

《古玉史话》中说:“湖北擂鼓墩,曾乙侯墓出土的唅玉为猪、羊、牛、狗等形。汉以后大量使用玉蝉为唅玉。蝉幼虫自土中钻出,蜕变而为成虫,可能唅玉蝉正象征人的转世再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49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