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意思是什么?

爆竹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中文名

爆竹

外文名

firecrackers

起源

中国

安全管理

共四十六条

传说

共七则

词语解释

解释一

1.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和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 唐刘禹锡《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

爆竹——辞旧迎新的标志

2.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为什么会出现爆竹?隋代杜公瞻注解上述引文时说:“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就是说,民众认为春节点火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1]

解释二

爆竹(firecrackers)用纸把火药卷起来,两头堵死,点燃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除》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至于爆竹……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民国时代《呼兰县志》、《北镇县志》都记载民众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1]

鞭炮

历史发展

名称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烟花之乡的江西省萍乡市的上栗及其临近地区,人们仍然将体积大、火药多和爆炸力强的单个鞭炮称为“爆竹”。

渊源鞭炮

自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春节的爆竹声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春节习俗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爆竹——春节习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爆竹爆炸过程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爆竹传说

传说一

驱赶“年兽”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爆竹传说

传说二

独脚山鬼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以竹著火中,火扑哗有声,而上悔惮远去”。这是关于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话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传说三

李畋先师 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李世民有个宰相叫魏征。据说,魏征权力很大,“日管人间,夜辖阴曹”。一次,一个叫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的,犯了天条,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执行斩刑。当时正值炎热夏季的子夜,魏征昏昏入睡后,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来是他正在斩杀犯了天条的罪龙,被累出汗来的。正在这时,李世民用扇子对着魏征连扇三扇。这么一扇,风助魏征,终于帮助他斩杀了罪龙。于是,罪龙的阴魂怪罪李世民,经常兴风作案,扰的李世民坐卧不安,夜夜不得安宁。朝廷只得派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守护李世民的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是,一年365个夜晚,夜夜要守护,实在苦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在为难之际,有个叫李畋的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些硝磺,点燃爆响,山叫谷鸣,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这样一来,鬼怪邪魅是吓跑了,可是爆竹发出大声,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寝。后来,又有人想出办法,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李世民的寝宫的门上,一镇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宝、尉迟恭后来就成了门神。李畋除用爆竹守护李世民的寝宫外,他还用爆竹驱岚散瘴。因为当时唐朝征战频繁,疫病盛行,贫民遭殃。李畋使用这个办法后,果然灵验。所以,后来爆竹被广泛应用于辟邪驱瘴了。后人为了纪念李畋,都尊捧他为鞭炮的祖师爷。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师会,在祖师爷生日这天,大办宴席,铳炮齐鸣,叩头下跪,隆重庆祝一番。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一宣沿袭到解放初期。2010年上栗国际花炮节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畋故乡上栗举行。主题以“科技烟花、神奇上栗” 为主题,展现了现代科技在烟花制作和燃放技术。实现烟花燃放由电脑控制,电子,遥控点火,使现代烟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艳丽,丰富多彩。

即爆竹

《七修类稿_诗文二·除夕元旦词》引明沈宣《蝶恋花·除夕》词:「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

《红楼梦》第五四回:「外头炮张利害,留神天上吊下火纸来烧着。」一本作「炮仗」。炮仗(2)pàozhàng亦作「炮杖」。即爆竹。

《三遂平妖传》第十八回:「楼房好似破灯笼,土库浑如铁炮杖。」

《红楼梦》第五四回:「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官场现形记》第五五回:「我自小被炮仗吓坏了,往常听见放鞭炮总是护着耳朵的。」

「炮仗」在《汉语大词典》第9655页第7卷53「炮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77「炮仗」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炮仗」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炮仗pàozhàng(参见_仗)亦作「炮张」。即爆竹。《七修类稿_诗文二_除夕元旦词》引明·沈宣《蝶恋花_除夕》词:「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红楼梦》第五四回:「外头炮张利害,留神天上吊下火纸来烧着。」一本作「炮仗」炮3仗pàozhàng补证条目即爆竹。冰心《漫谈过年》:「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191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