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个个性的区别,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共性个个性的区别,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第1张

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在很多教程的讲解中,一般都会提到水果和苹果的关系,以此为例来阐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的确是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但是正是因为浅显易懂,如果在讲授的过程中没能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面我们提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则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对此,我们要提出来的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事例),巧取事例。教材对于这几个概念的讲解都有相关的事例,我们可以前后联系,充分利用。先来看共性与个性的内涵该如何理解。

所谓共性就是指事物之间的共通性,普遍性,比如中外文化关于爱情的表达和描述总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个性则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与别的事物与众不同的特质。

哲学常识中的“共性”与“个性”- -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具体事物的运动、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即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世界某一领域或环节的具体知识,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

人们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即共同性质。当人们把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知识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研究以指导。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会抽象出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其次,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杰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个性与共性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如下: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4、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这里的矛盾普遍性是矛盾性质的普

遍性,不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由于事物的共性是从同类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抛弃了事物的不同点,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点,因此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法抽象出共性,

例如,没有苹果、梨、桃等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抽象出水果的概念。反过来,个性也不能脱

离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点,都要服从同类事物的一般

规律,否则就不属于这类事物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是绝对的(同类事物中任何事

物都包含的性质),个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共性寓于(包含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包含并表现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任何现时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理解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是千差万

别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毕竟都是劳动,都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都要花费一定的心血,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来的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同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规定,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同的特殊

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生产,都要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它们的不同点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是不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绝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我们在理解资本价值构成

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时也是这样,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把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

机结合起来的资本价值构成,是特殊的资本价值构成,因此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资本的价值构成,但资本的价值构成未必是资本有机构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10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