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第1张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于将食物夹起并送入口中,通常由竹、木、金属等材料制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下面分享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1

1、标准的筷子长七寸六分

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为:喜、怒、惊、悲、思、恐、忧,六欲为: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六欲在佛家又被称为六识,所产生的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

2、筷子是成双成对

代表着阴阳相对。中医认为,七情如若掌握不当,有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就会使阴阳失调,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3、用五根手指使用筷子

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

4、筷子一头圆一头方

代表着天圆地方,在古人的认识观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和精髓。

5、手握筷子中间

代表着人居天地之间,天地人三合。有修行者认为,修三合为一,才会灵感强,接收到的信息准确。

6、筷子的使用力度

使用筷子的'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力度太大了筷子打不开,太小了又夹不住食物。这表明人在天地间要懂分寸、知礼节,不能走极端,要适当调节。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2

筷子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指人的喜、怒、哀、思、悲、恐、忧而六欲就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说代表人的生理需求。

我们都知道筷子要成双成对的用,因它代表着阴阳相对用筷子时五根手指则表示我们平时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人在筷子中间表示天地人三合。

我们都知道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使用筷子时一般用右手拿,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而且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不能乱指人,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还有在使用筷子时,力气太大时打不开,力气太小呢,又夹不起菜。这表示人在天地间应该懂分寸知礼节,更应该知道天高地厚。

正确的使用筷子

中国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又有上进心。而一双小小的筷子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们不仅不能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要利用一切机会把它继续发扬光大!

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3

1、筷子是我们中华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先秦的时期称为:“梜”,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箸”,到了明代被称为:筷。

2、关于筷子的起源,有许多的传说,其中比较认可的有几种,一种是姜子牙发明的丝竹筷,另外一种是妲己用玉簪做成的筷子,还有一种是大禹用树枝发明的筷子。

3、筷子有方头的,有圆头的,有长的有短的,有木质的,还有金属等很多材料制成的,其实这些都不是很标准的筷子。

4、中国标准筷子,应该是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这是对应着天圆地方。而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长,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告诫我们要克制我们的欲望。

5、筷子蕴含了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

6、筷子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7、筷子蕴含了中国人民对太极与阴阳的理解。

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拿筷子时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筷子是伴随着人们推开野蛮而获得的战利品,从它出现至今,至少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下为大家分享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1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7、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8、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

筷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更为确切的说,筷子古称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主要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这个习惯几千年也没有改变过。

小小的筷子、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包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几千年以来吃饭进食一直都是用筷子。其实这小小的简单的筷子有它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等传说。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筷子文化在中国也上演了几干年的历史。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及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从吃饭用具上来看,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各的习惯。刀叉和筷子,别看这两者只是小小的进餐用具,却大大的反应了了东西方人进食习惯的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各有之特色。细究我国的饮食文化,筷子文化占据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筷子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我国几干年来的饮食用具问题,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人注重力求力事力物台于自然之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筷子,别看只是两根细细的长木棍,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一种进餐工具,筷子除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之外,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深究、了解、继承和发扬。然而,近些年来,筷子文化在我国的年轻一代中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继承及发扬,相反地,在不知不觉中,筷子文化正慢慢生也在流失。

该如何挽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这一问题来浅谈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筷子文化的流失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和它的祖先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出现了用塑料等‘’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筷子日渐变多而已。筷子的演变发展,代表着中国几干年的智慧结晶。对于筷子,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大师对其都有过高度的赞赏。法国作家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像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温柔动作。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文明”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似乎得不到应有的完整继承。随看身边的“80后”"90后”,又有几个了解筷子的使用禁忌的?或者说又有几个会正确使用筷子的?大多数年轻一代对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是类似抓铅笔的姿势,而铅笔与筷子都有‘长而笔直’’的特点,所以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使用筷子和铅笔是一样的方法姿势。而在餐桌上该注意的各种筷子使用礼节,想必更是没有几个年轻人真正了解的。

归根结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人对筷子文化的不够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鉴于筷子的使用多见于日常家庭饮食当中的特殊性质,父母本应该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倘若父母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产生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了。

从筷子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筷子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从我们对筷子文化的“窥视”中,不免让人对如何继承承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产生担忧。就像筷子的历经过程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经讨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子孙的思想及行为规范之中,但是近些年来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受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又让人们担忧,新一代的成长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涉及到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筷子文化源自饮食文化,大部分体现于家庭饮食之中,该如何继承筷子文化,笔者认为,将其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细究起来,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实也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为什么产生越来越多的‘’崇洋媚外’’现象,或是引发了青少年丢失祖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现代家庭的很多父母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或是父母本身也有‘’嫌弃祖国传统文化故而‘’崇洋媚外’’的怪现象。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文化素养如何,在教育子女过程的初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文化偏向’‘意识,随看孩子的成长,慢慢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

筷子的使用规则要求执筷子既要方便、灵活,还要牢靠、雅观。看一个人持筷、用筷便可知他的出身教养、品格个性以及脾气涵养、行当职位等,深言之,就是一个人的用筷礼节就能体现出他的家庭教养。

加之,就筷子本身使用结构而言,其暗含‘’一日要直,二日要齐,三日要和 的为人处事道理,若为人父母的将这些传统道理加以仔细揣摩,就不难看出这与我们传统道家思想提倡的‘’大和’思想不谋而合了,由点带面由表及里,一举多得,一顿饭的时间,即让孩子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岂不乐哉?

由此,重视筷子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就变成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这样一来,一个看似比较宏观的国家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就细化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上了。

当然,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过程中,也要发挥学校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而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主体,除了要充分掌握利用好传统文化载体一一文本的讲解与教学外,也要求教师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气质,还要求从实践中掌握或搜集大量的素材以作说明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转化于有形的文字讲解从而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学生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选择性上的盲目性,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指正,从而更深一层地懂得怎样用传统文化弥补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传统文化继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家庭和学校的作用,社会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开设“家长课程’’以改变中国传统的典型家长制教育方式的缺陷,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各种媒介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养成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关注和学习的风潮。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

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过于习常,以至于熟视无睹。然而,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关注。但也正因如此,这种作用才更为无形和巨大。可以说,不管是筷子的起源、外观或是命名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一、从筷子的起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必定经历过直接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然而,随着进餐工具的产生和不断演变,炎黄子孙最终放弃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进食的传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

1、吃热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热食习惯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从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谢文伟的《易经于东方营养学》就提到:现代解剖学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统的细微结构并不相同,各种消化器官之间的形态结构与组织结构也有差异。而东方人是偏向热食、熟食的。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人们所喜欢的热食。而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先民们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来放置和翻动食物。经过长期的练习也就学会了用竹条夹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梜,即筷子的雏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动。而在祭祀中,进贡食物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又因为他们认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华,所以在生产技术较为低下的时代,烹煮食物所散发的热蒸气无疑被视为精华的最好体现。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视热食为礼食的传统。而热食的普及势必会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传统农耕文明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所以人们因饥饿所迫,便转向了吃庄稼。而三大流域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使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文化形态,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粒食传统。

不论是黄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长江流域的水稻,这两种粮食都可以直接剥壳经过烹煮后得到饭和粥。而一旦确定以饭和粥作为主食,则必不会把刀叉作为主要进餐工具。另外,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羹成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汤中的菜肴不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无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两根小木棍去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瓷饭碗的使用

中国古代陶盌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瓷盌则发现于汉代遗址中。而根据《说文》的解释,盌就是饭器。后来被写作碗。可以说,饭碗作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然而饭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使用。而随着瓷的发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们以口就碗啜饮。从而弥补了筷子不便获取流质食物的不足,使其与筷子的配合更为天衣无缝。而筷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

二、从筷子的得名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得名还经历了由箸到筷再定为筷子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这种命名的变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而箸这个名称也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明代,箸改名为筷。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无中为甚。从箸改为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避讳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此外,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数。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这一后缀,最终命名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

三、从筷子的外观看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性符号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首先,首方足圆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圆和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筷子这种方圆兼并的外观无疑是中国人这种传统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绝佳体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交相呼应。

其次,从筷子的外型所呈现出来的直、齐的特点来看,筷子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众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难以夹取食物。而这种直也符合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精神内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贵重的筷子作为赏赐嘉奖臣子。古书上就有唐玄宗赐箸的故事,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筯,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还蕴含着中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就对此有所体现。我们知道,单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两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几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学会如何协调两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筷子的使用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罗兰巴特尔在《符号帝国》中这样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的确,与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现出来的暴虐和张狂相比,东方人温文尔雅地使用筷子夹取熟食,确实要显得内敛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为贵的意蕴。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对筷子和刀叉做过如下评述: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规范和禁忌。如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这是不吉利的;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为只有在供奉死者时才会那样做;此外,做客时,只有主人先动筷,客人才能动筷;用餐时,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挑也是不礼貌的这诸多的礼仪禁忌正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礼的体现。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00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