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含义是限制民众入山过度砍伐,为林木创造足够的再生长时间,那么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
出自于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原文:孟子对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出处:出自《论语·梁惠王上》。
作者: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扩展资料
原文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提出了问题,孟子用一个比喻作答。
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和要法。
治国理政是有本有末的, 要辨明本末,要抓住根本。关于这个根本,孟子讲了下面几条: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谷代表粮食,是粮食的总称。 只要你不违背农时,粮食是吃不完的。
2、“数罟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是比较细。罟,是一种网。如果不用比较细密的渔网去池子里面捞鱼,那么鱼鳖是吃不完的。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有农时,山林也有山林的时。砍伐树木掌握一定的时间,而不是滥伐,那么木材的使用也是无尽的。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鱼鳖都吃不完,木材都用不完,这样人民生养死葬就没有什么不满的了。
这样的情况,孟子认为是“王道之始也”。——陈来
意思为: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原文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