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色彩调色技巧基础知识

swot分析是什么2023-02-03  57

美术色彩调色技巧基础知识如下:

调颜色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和正确理解色彩关系的基础上。调配颜色不能孤立的看一块,调一块,画一块。而要考虑整个的色调和色彩关系,从整体中去决定每一块颜色。不要用太多白色,会粉气;调亮部时可以用柠檬黄+一点白来调,不要直接用颜料里的黑色、熟褐。

水分要注意,调画面前面的物体时的水可以少一点,到了后面的物体的水可以多一点,暗部地放水分多一点,亮部可以少一点;前面的色调可以暖一点,后面的色调可以冷一点;给前后一个区分,后面的物体色调一定不能太跳,不然空间拉不开,主次也分不清。

1、色彩的构成: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同颜色的色彩,即反射白光的色彩;

2、色彩的对比:在一定条件下,人对同一色彩有不同的感受。色彩单一给人一种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多彩给人另一种印象。色彩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色彩对比”;

3、人的色感可用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表示。不过三属性毫无差异的同一色彩会因所处位置、背景物不同而给人截然相反的印象;

4、色彩的冷暖:物体通过表面色彩可以给人们或温暖或寒冷或凉爽的感觉。一般说来,温度感觉是通过觉器官触娱物体而来.与色彩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各类物体借助五彩缤纷的色彩给人一定的温度感觉;

5、色彩艳丽与素雅:—般认为,如果是单色,饱和度高,则色彩艳丽。饱和度低,给人素雅的感觉。除了饱和度,亮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不论什么颜色,亮度高时即使饱和度低也给人艳丽的感觉。

基础知识:1、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色彩的三要素:纯度、明度、色相,也叫基本属性。

3、色彩的冷暖倾向称为:色性;色彩的冷暖是指人通过视觉对色彩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们长期经验中联想的结果。

4、三种暖色:红、橙、黄;三种冷色:蓝、绿、紫。5、纯色也就是相对单纯的颜色不加调配的颜色如:红黄蓝

6、灰色:经过多次调配的色,将多种纯色混杂在一起会调出灰色,灰色也是多种颜色相互调配而产生的复色越是对比强烈的色相互调配越容易调出灰色。黑和白没有纯、灰差别,没有色彩相貌差别的中性色彩,任何纯色加白加黑兜会变灰。

7、冷色和暖色:在色相环上桔黄视为最暖的色,叫暖的基色 ,与之相对的蓝色称为冷色也较冷的基色,靠近冷色的部分称为冷色区,靠近暖色的部分为暖色区,而且,从极色开始向左右呈逐渐弱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用红黄橙为主的画面为暖色画,用蓝绿紫为主的画面为冷色画 。

冷色:沉静、清爽、深远、向后退。

暖色:热烈、温暖、醒目、向前进

你是画水粉静物吧?水粉的话就是水粉笔,颜料(建议是24色就够了,其他的颜色一般都是可以用这些颜料调的。最好是去专门的买美术工具的店,颜料店里的人一般都会帮你备好的)水桶、布、刮刀(刮颜料的)、画板、水粉纸(不用说的)、颜料盒(最好是要,会省颜料)。

如果你有素描基础的话,话那么学习会简单得多。祝你成功!!

色彩是绘画的形式因素,是艺术表现的语言之一,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怎样去认识和掌握色彩,怎样使色彩在绘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色彩写生中,训练直观的视觉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懂得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规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一 色彩的性质

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见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色彩通过人们的感官,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作用。在美学领域,色彩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特质?如人们认识概念中的红花、绿叶、青山、蓝天、绿树等。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色彩来源于光的奥秘,确立了光是色彩之母的理论。他的实验方法是:在一暗室中,让太阳光束进入室内,透过三棱镜,分解出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循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好似雨后彩虹。这在光学上称为光的色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太阳光谱(彩图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因此通过三棱镜后,便产生不同程度的光的折射,一种光波就产生一种颜色。在没有光照的夜晚,各种色彩现象就随之消失,只有光的来临,万物才重现色彩。所以颜色是光赐予的,是光的一种特征,是眼睛看得见的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2.形成物体色彩的原因

不同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我们知道颜色是光的一种特征的原理以后,这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到解答。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直接或通过物体的反射后间接进入人们视觉感官的,光的波长有长有短。红色类的光波长,蓝、紫色类的光波短。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是有选择的,同时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有的物体受光后,会将不同波长的光全部反射出来,这个物体在视觉上呈现为白色,相反就成黑色;有的物体如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这物体就是红色的。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近于白光。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则成为灰黑色。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在绘画调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规律,准确调配出各种不同纯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间色与复色

原色:根据太阳光谱绘成的颜料色环,其中红、黄、蓝称为三原色。原色是指这一颜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进行分解。也可以说,红、黄、蓝这三个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纯正、鲜明、强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各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由两个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称为间色,即红调黄得橙、黄调青得绿、红调青得紫。由此,可产生红、橙、黄、绿、青、紫六色色环。如将六种色与相邻色相再调合,就可以再得六个间色,即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紫、红紫。这样可绘制成12色色环(彩图6)。

复色: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混合都可得复色。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5.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阳光线投射在受光面,白墙呈明亮的红橙色。未受夕阳光辉照射的背光面的白墙,与受光面的色彩联系起来观察时,必会产生与红橙色的补色因素——青绿色,但这红橙与青绿补色的色彩明度、纯度,都不会是色环中所显示的色相,而是根据具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写生一个红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由此可见,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彩对比下,所显示出来的色彩并不会是相同的。在观察和表现绘画色彩时,利用这种视觉中产生的补色关系,去加强色彩对比和增强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发光体与产生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射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色调。其他如磷光偏绿。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因素。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色,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色彩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因此,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规律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们生活环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现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综合而成的。由于日光在晴、阴、雨、雪不同的气候和早、中、晚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光源色也会产生变化。另外,光的强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体质地的不同等等条件的差别,物体的色彩也会产生复杂变化,这产生变化的色彩也称“条件色”。绘画写生中的色彩观察,是直接依据条件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色彩的。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举一简单的例子: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会联系到阳光、火光、鲜血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等感情反应。见到冷色(如蓝、青等)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绿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在生活中,我国喜庆活动多用暖色调装饰,以显示热烈欢快的气氛。酷夏避暑,冷饮场所中的环境多用冷色调装饰,使进入这环境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凉爽的感觉。冷暖是温度给人的感觉,怎么会与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相联系?其实,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显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学家大智浩,曾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色彩效应: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仍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2度时还不感到冷。由于车间环境色彩的差异,工人们感受的温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调的色彩环境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降低血液循环或加快血液循环的生理现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号,红灯使人产生警觉,绿灯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也说明不同色彩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同反应。卫生间热水龙头涂红色标记,冷水龙头涂蓝色标记,则直接引发人们对冷热的联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还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来表示。

冷色——阴影、透明、冷静、镇静、稀薄、流动、远、轻、湿、退、缩小……

暖色——阳光、不透明、热烈、刺激、浓厚、固定、近、重、干、进、扩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相对的反应,说明具有复杂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是需要与绘画中的情节、形象等构图中的种种其他因素相联系、相结合而产生的。

5.面积、形状与位置

当颜色进入画幅以后,色彩的面积大小、形状与位置,应是形成画面结构与表达主题思想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画面的均衡稳定、对比谐调、色调位置交错,产生色彩呼应的节奏韵律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绘画中,对色彩的大小、形状、位置来表现三度空间,虽不像运用色彩平面构成的装饰绘画那样明显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及其表层物质组合。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自然色彩,是从各种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辐射而来的。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就感觉到该物体材料的性质与表层特征。

油画使用的厚色层笔触,水彩稀薄透出纸面纹理,水粉色层的匀润,色粉笔画表面的不平滑有颗粒感……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过色彩感觉的差别而被视觉分辨出来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没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物体表层肌理不太光滑且较平润的,色彩就较稳定统一,固有色也明显。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来的色彩富有变化,有闪动感。同一颜色,涂在不同肌理表面,它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就会有区别。如观察比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纸、布、呢绒、绸缎,由于肌理不同,给人的色彩感觉也不会相同。纸和绸缎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变化较大。因为绸缎有闪光感。表面比较粗糙的呢绒,固有色明显,色彩统一单纯,明度比布要暗。

现代绘画与装饰,十分重视肌理与色彩的综合艺术效果。肌理的艺术手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美术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对比与调和也称变化与统一,这是绘画中获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画面色彩对比杂乱,失去调和统一的关系,在视觉上会产生失去稳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烦躁不悦;相反,缺乏对比因素的调和,也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运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则。要掌握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规律,首先应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和含义、对比或调和的表现方式和规律。

1.对比

对比意味着色彩的差别,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相反就越弱。所以在色彩关系上,有强对比与弱对比的区分。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三组补色,是最强的对比色。在他们之中,逐步调入等量的白色,那就会在提高它们明度的同时,减弱其纯度,成为带粉的红绿、黄紫、橙蓝,形成弱对比。如加入等量的黑色,也就会减弱其明度和纯度,形成弱对比。在对比中,减弱一个色的纯度或明度,使它失去原来色相的个性,两色对比程度会减弱,以至趋于调和状态。色彩的对比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色相对比——从色环中的各色之间,可以有相邻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多种关系。在色环中180。角的两个色为互补色,是对比最强的色彩(色环中大于120。角的两色都属对比色)。色环中成90。角的两色为中差色对比(如红与黄、红与蓝、橙与黄绿等)。色彩中还有类似色(如深红、大红、玫瑰红等)和相邻色(如红与红橙、红与红紫、黄与黄绿等)。它们包含的类似色素占优势,色相、色性、明度十分近似,对比因素不明显,有微弱的区别,属调和的色彩关系。如相邻色的两色之间类同的色素逐渐减少,就会形成强弱不同的对比(如红与黄绿、红与青、黄与绿等)。类似色对比要比相邻色强些,它们在色环中约在600角左右。颜料中的红色类、黄色类、蓝青色类称同类色。

色彩对比的强弱程度与对比的性质,可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互补色对比,色彩效果鲜明、强烈,在视觉上的知觉度也最强,具有吸引力(彩图10)。我国的民间年画、建筑彩画,都采用这类对比方法取得醒目、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在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塞尚的画常用蓝绿与红赭色形成对比,与跃动的笔触相配合形成画面的旋律感,表达了他的激情。高更的鲜明辉煌的感人色彩,是由高纯度的红、橙黄与蓝绿等对比色关系而获得的,加上粗犷的笔法和线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东方风味的装饰美特点。20世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多组单纯的高纯度对比色交错、并列、对照、呼应、均衡等方法,结合奔放的笔触和线条,产生非常强烈的刺激性的艺术效果。他们为竭力显示色彩的魅力和装饰性效果,摒弃了对于形体的三度空间表现,甚至提出色彩是绘画的基础的观点。这在色彩画技巧与风格的发展中,开辟了以强对比色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显示其艺术个性与风格的新领域。由此可见,每个画家对于所采用的色彩对比与谐调的不同手法,是表现其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

明度对比——即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的深浅关系就是素描关系。我们从颜料管中,挤出来的每一种颜色,都已具有自己的明度。颜色与颜色之间有明度的差别,如从深到浅来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循序:黑、蓝、青紫、墨绿、黑棕、翠绿、深红、大红、赭、草绿、钴蓝、朱、桔黄、土黄、中黄、柠檬黄、白。如果每个颜料调入黑或白,就会产生同一色性质的明度差别;如调入比这一颜色深或浅的其他色,就会产生不同色个性的明度差别。由此可见,色彩的明度对比,包含着相当丰富复杂的因素。辨别单色明度和明度对比比较容易,如果要正确辨别包含色彩纯度、冷暖等因素的明度对比,则并不容易。如看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绿色相易辨,但红、绿的明度强弱就一时分辨不出来。所以在色彩写生中,要正确及时地掌握不同个性的色彩明度推移、连接与对比关系,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根据色彩的明度变化,可以形成各种等级,大致可分成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三类。在绘画中,不同等级的明度,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色调,即亮调,暗调、中间调。色调效果受明度对比因素影响。为取得画面的均衡,就不能将明度强的弱的色彩集中到画面的某一边或一部位,需要经过色调的交替,使画面通过对照、呼应的方法达到均衡、统一的效果(图2)。这幅《和平,为了母亲和儿童们》是黑白版画,画面的黑白对比十分单纯,画的中心是一大块黑的暗色调,用点线刻画出母亲与孩子躺卧着的优美安详的体态。这黑色块中白色明亮的点和线,与黑色块周围的亮调子起色调交替作用,产生呼应的效果;亮调子中黑色点线,与中心的大块黑色,也同样具有色调交替的作用和效果,这使一圈白色不致感觉孤立与主体失去联系。画幅最外边的黑色粗边线,是色调交替、呼应取得均衡的又一反复,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对比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明度对比与感情表达,也有直接的关系。如高明度与低明度色形成的强对比,具有振奋感,富有生气。明度对比弱,没有强烈反差,色调之间有融和感,可反映安定平静、优雅的情调。如色调对比模糊不清、朦胧含蓄,会产生玄妙和神秘感等等。即使在素描作品中,不同的明暗对比,也同样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92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