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王安石翻译

空调模式2023-02-02  42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表明了王安石对项羽兵败自刎、“不肯过江东”失败一事的真正原因看法。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白话译文: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变法。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叠题乌江亭》就写于这个时期。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其诗中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认为项羽如果能够重振旗鼓依然能够卷土重来。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两代人的争论:项羽能够重回江东,是否还能卷土重来?王安石不同意杜牧的看法,认为即使江东父老仍在,项羽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词句注释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项羽。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6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