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区分这两者的意义

中合2023-02-02  42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具有全民性,言语具有个人性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是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创造的东西与创造的活动的关系之中。

2、表现在被使用的工具与使用工具的行动及其成果的关系之中,被组织的材料或手段与把这些手段组织起来的活动或成果的关系之中。

3、语言存在言语之中,这意义是说语言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要存在於言语之中的某一个地方。而言语的形式则是整句话或一句话的音流。言语的内容则是一句话或一段话所包含的意义复合物。

4、言语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因为言语行为是组织言语作品的行为,言语作品是言语行为的产物,两者是结合在一起、同时存在的,无妨拿言语作品来代表言语。词组是言语的次单位。语言从来也没有以整个系统的本质部分进入任何一个言语单位中。

人们是从大量的言语中抽象出语言成分来的。人们把语言成分从言语中抽象出来,构成语言系统后,这个语言系统就成了一个交际工具。

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1、有助于明确语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还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价值,“因为它阐明了任何科学程序所必需的抽象过程”。

2、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目的就是要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这在一门科学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完全合理的和完全必要的。

本期主要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一、问题的产生

“问题的产生”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历史背景,二是语言本体特征。

面对语言研究,索绪尔的第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出发?19世纪末,语言学家对传统语法有所检讨。经验实证论的观点认为,在经验事实中寻求发现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才能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而传统描写语法的内容并非语言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抽象物之间无因果关系,研究者无法据此弄清现象间的因果关联,传统语法与实证科学的原则相违背。那么,从哪里出发呢?

19世纪末,新兴的比较语法(新语法学派)提出语言演变的两条重要规律:一、语音规律无例外;二、语言演变具有类推性。而这两条规律都蕴含了语言遵循社会性制约的含义。19世纪末,语言学家的普遍困扰是:在语言研究中,如何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具体事实和普遍假设之间的关系?新语法学派的方案是:一方面坚信个体言语活动才是真实可感知的现象,是真正的研究对象(经验实证的哲学观);另一方面,忽略个体差异,承认统一的语言或方言的存在。

索绪尔对新语法学派的观点和历史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索绪尔认为,“他们的功绩是把比较所获得的一切成果都置于历史的展望之下,从而使各种事实联成自然的顺序。由于他们的努力,人们已不再把语言看作一种自我发展的有机体,而是语言集团集体精神产物。”

我们要继续追问的是,一般性的语言是否具有现实性(对象)?如何确定其性质?在历史语言研究中,人们对语言材料中语音、形态、词的识别和确认究竟是基于什么性质的感知?离开语言的符号本质,是否还有物质性语音、形态和词等等实体的存在?对索绪尔的理论构建来说,这是个正本清源的问题。

介绍完了历史背景,我们接着讨论语言的本体特征问题。什么是语言本体?索绪尔认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源于语言现象的多种二重性。设想一个二人对话的场景:

“循环的出发点是在对话者之一例如A的脑子里,在这里,被称为概念的意识事实是跟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符号的表象或音响形象联结在一起的。假设某一个概念在脑子里引起一个相应的音响形象,这完全是一个心理现象。接着是一个生理过程:脑子把一个与那音响形象有相互关系的冲动传递给发音器官,然后把声波从A的口里播送到B的耳朵:这是纯粹的物理过程。随后,循环在B方以相反的程序继续着:从耳朵到脑子,这是音响形象在生理上的传递;在脑子里,是这形象和相应的概念在心理上的联结。如果轮到B方说话,这新的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可以图示如下:

以上言语循环过程包含以下几重二分:

诸多二重性带来的问题是:语流从说话者传递到听话者这一过程中,涉及心理、生理、物理、社会等多个领域。由于现象的复杂性,给语言研究带来了如下困难:

那么,语言学的对象是什么?

二、语言的界定

索绪尔认为,理论观点决定了语言是什么。也就是说,观点(point de vue)创造了对象。按照《手稿》中的说法,“说一个言语事实需要从几个观点来考察,这是不对的;甚至说这言语事实依据不同观点视角而成为不同的东西,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都基于这样的假设:语言现象独立于观点之外。应当说,首先存在着观念,否则不可能把握语言事实。”在《教程》中,索绪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面对法语词 nu “赤裸裸的”:

而索绪尔是从符号学的观点去发现语言学的对象,“只有把语音当做符号,语言才意识到语音。”符号学的观点促使索绪尔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这两个概念。我们回到循环图:

面对该循环,索绪尔首先去掉物理部分,因为物理部分在社会事实之外。其次去掉心理部分中主动的部分,即去掉执行的部分,因为执行永远不是由集体、而是由个人进行的(——语言不在于说而在于听,强调社会性,有不妥的地方),个人的执行行为是言语。

语言是心理部分中被动的部分——由于接受机能和配置机能的运用,在说话人当中形成了一些大家都觉得是相同的印迹。语言是存放在社会全体成员中的宝库,潜存在一群人脑子里的语法系统。它不是说话者的功能,是个人被动接受的社会产物。

而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包括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依托的心理物理机构。

语言的特征是什么?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让我们能够进行言语活动的确定。言语活动是一套有意义的语言符号运用的过程,没有对一般性的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言语活动或语言现象的感知。人们在识别不同语言单位时,依据的并非是纯粹的物质感知差异(不管这种差别是音的不同还是意义的差异),而是背后一般性的语言,离开一般性的语言符号,单纯地感知语音或意义都不再是对语言事实的识别,或者说无法感知到有意义的语言事实。虽然那些基于不同观点(points of view)的感知也同样是真实的存在,但不是语言事实的存在。

对语言的定性——符号系统。语言具有符号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属性。社会中其他的符号系统:文字、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语言是全部符号事实中的一个特殊系统(最重要、最具任意性),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的问题。

由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我们对语言学进行第一次分类:

语言的语言学是主要的,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言语的语言学是次要的,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是心理-物理的。索绪尔只讨论语言的语言学。

言语和语言的历史关联:

术语(法语)的内涵: 

三、形式(form)与质料(substance)二分的语言特征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西方哲学及语言学传统中形式与质料的二分紧密相关。这里分别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洪堡特的语言形式与质料思想和印度语言学中的恒体(sphota)。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解释,所谓“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我们只谈前两者。凭借着形式,质料才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实质。事物由于有了形式才有了现实性,没有形式的质料只不过是潜能而已。因此,形式是实质,它独立于它所用来体现的质料之外。

洪堡特的语言形式思想——“在把分节音转化为思想表达的精神劳动中,存在某种恒定不变、同形的元素,而正是这种元素,就其全部的关系和整个系统而言,构成了语言的形式。”洪堡特认为,语言形式的本质就在于把那些具体的、与它相对而言被视为质料的语言要素综合为精神的统一体。

印度语言学中的“恒体”(sphota)——既不是物质的声音也不是思想本身,而是具有双重性的形式实体,既被具体的声音体现,同时也体现意义。意义也是一般性的,词所指的外物虽然变动不居,但意义范畴是不变的。恒体包括音恒体、词恒体、句恒体。

相对于其他实体,语言形式的确定中,表意是根本,形式的确定离不开表意。语言的表意性这一古老而根本的问题也重新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获得了科学的地位。

但要注意的是,形式-质料的对立在语言上的体现不是意义-声音的对立,而是符号形式-物质音响的对立,是“位”和“素”的对立。

四、语言和言语二分的方法论意义

语言和言语二分的方法论意义直接体现在音位学的产生上。

索绪尔的音位理念:

索绪尔的音位学与整体理论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48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