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俶尔远逝”读音是“chù ěr yuǎn shì”。
“俶”的声母是“ch”,韵母是“u”,声调是去声;
“尔”的声母是“e”,韵母是“r”,声调是上声;
“俶”的声母是“y”,韵母是“uan”,声调是上声;
“俶”的声母是“sh”,韵母是“i”,声调是去声。
出处: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选段: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鱼)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扩展资料: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红艳艳的日光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
作者写出了石上的鱼影,写出鱼的忽静忽动的姿态,还把鱼和人的心情结合起来描写,情味无穷。不写一句水清,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入人们眼中。这几笔,绘形,绘神,绘影,绘色,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译文: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此句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容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二、鉴赏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