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金沸草2023-02-02  43

鸦片战争后,儒家文化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西方的坚船大炮和民主科学已经强势的进入,我们再也不能逃避问题了,在这种情势下,儒家急需拓展和革新,于是新儒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但究竟什么是新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一起来看。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着西方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面对着西方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还有坚船利炮,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儒家文化面临着一种新的、空前强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世界性的,它向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提出了如何实现民主和科学从而进入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以“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己任的新儒家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新儒家一般被称作“保守派”。他们坚信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理念的新哲学思潮。

儒家鼻祖——孔子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分别为:

第一代——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第二代——1950年至1979年,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杜维明、余英时等。

新儒家代表人物介绍

1,熊十力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县张家湾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因反对文革,绝食身亡。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的哲学终极关怀在于:为人类寻找早已失落了的自我。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熊十力以探寻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为己任,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类的存在的危机和人类的本质的发展,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并重新阐明二者的关系。

他把这些视为哲学家的首要任务,他一生的践行和努力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2,梁漱溟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

梁漱溟不苟言笑,爱好和人讨论,也爱好书法,但最大的爱好还是思考问题。因为思考问题,梁漱溟经常失眠。脑子一开动起来,很难刹住车。后来到北大教书,因为失眠,他还向学校提出过辞职。每隔一段时间,梁漱溟会躲起来安静思考、潜心推究。

梁漱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思想,而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提出“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的哲理观点。

3,牟宗三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8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哲学系,1933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以讲授逻辑与西方文化为主。三十年代,主编《历史与文化》、《再生》杂志。1949年,赴台北师范学院与东海大学任教。1954年受聘为台湾地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1960年应聘至香港大学主讲中国哲学。其后又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中央大学。1984年荣获台湾地区行政院国家文化勋章。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牟宗三把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儒家中则又判定孔、孟、陆、王为“正脉”,认为儒学是“身心性命”之学,而其他则都是所谓的“绕开去”、“歧出”。他对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一反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分,提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胡宏、刘宗周是宋明理学的九个代表人物,把陆象山与王阳明归为一系,胡宏与刘宗周归为一系,合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而为“宋明儒学之大宗”。

牟宗三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道统而无学统和政统,内圣强而外王弱。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牟宗三提出“开出”说,即从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新外王”、由“道统”开出“政统”和“学统”。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坎陷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简言之,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与“科学”。

4,杜维明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杜维明

杜维明,男,1940年生于中国昆明,祖籍广东南海。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

杜维明15岁起便研习儒家文化,曾师从唐君毅、徐复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3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2010年起,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着重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是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领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

杜维明总结道:五四以来的“工具理性”使儒家精神价值、传统中国文化、东方文明顿然成为糟粕,弃之惟恐不及。因此,重新揭示蕴含在儒家传统中的心性传统的意义与价值,就成为东方哲学的中心论题之一;另一方面,“要想从价值根源处寻求扭转此一状况的途径,我们必须深沉反思代表现代西方精神的启蒙心态并从其基本的生命取向掌握其论据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我们的儒学才会有新发展,新出路。

杜维明分疏了“儒教中国”和“儒学传统”两个概念。他认为,前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在现代文化中各种曲折的表现”,人们通常所说的封建遗毒指的是儒教中国,而儒家传统则是“使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源泉活水,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涵盖天地的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渊源,也是培育中国人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和素质的精神财富。

杜维明进一步指出:“儒家传统”是一个体现“终极关切”的精神文明:在最坏的客观条件下表现出最好的人性光辉;具有可贵的抗议精神——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儒家文化不是超越而外在,而是超越而内在。因此,儒学基本的精神方向,是以人为主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和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有很大不同,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种人文主义,是入世的,要参与现实政治,但又不是现实政权势力的一个环节,它有着相当深刻的批判精神, 即力图通过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治,这就是所谓‘圣王’的思想。

儒家还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它基本上是一种哲学的人类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且这种人文主义既不排斥超越的层面‘天’也不排斥自然。所以,它是一种涵盖性比较大的“人文主义”。儒家的人文主义性质和宗教性质并不建立在人格上帝的神秘气氛中,而表现在个人人格发展的庄严性、超越性与无限性上。

新儒学的特点简单概括为以下六个点如下:

一、继承了 宋明理学的本体论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学术思想体系,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起源阶段、孔子删述六经的奠基阶段、汉代阴阳五行的确立阶段、宋明理学的心性儒学阶段和清末民国以来的衰落复兴阶段。因此演变出了“新儒学”,即新儒家的学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学”脱离了传统儒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要面对着西方现代学术和佛学、子学等传统学术思想的共同冲击,“新儒学”是重新挖掘建构的学术思想体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44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