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出生于1690年3月18日,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学法律的我在访问欧洲国家的时候认识了伯努利家族,于是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担任过中学老师。1725年赴俄,同年当选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至1740年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他搬到莫斯科,在俄国外交部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巴赫出生在哥尼斯堡。
自1728年以来,他一直是俄国沙皇彼得二世的老师。
1742年,他加入了俄国外交部。巴赫与欧洲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有过交往。他与莱布尼茨、莱昂哈德·欧拉、尼古拉斯·伯努利长期保持通信联系,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数学资料。
1742年6月17日,他在给好友欧拉的一封信中陈述了自己著名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1770年,英国数学家韦林·爱德华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这成为了一场关于数学的革命。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任一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742年,由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巴赫在教学中首先发现的。哥德巴赫1742年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