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是什么意思

公筷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专门用来夹菜的筷子

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一般为白色,每人配备一双,只可在夹菜时拿来使用。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分餐”而食。宋高宗赵构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但是宋代以后,共餐制开始取代分餐制,及至明清时期,共餐制已经彻底取代了分餐制。

在“甲肝”“非典”等疫情影响下,虽然使用公筷公勺曾一度复苏,但是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民众公筷公勺意识又逐渐淡化。无论是为了防疫卫生,还是弘扬中国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都应该鼓励“分餐制+公筷公勺”。

1.公筷,是专用于夹菜的筷子。

2.不用于吃饭。

3.为了方便夹菜。

4.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5.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6.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那么,并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断传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断传染。

7.所以,使用公筷,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现,而是保护他人的表现。

8.公筷公勺是公用的筷子盒勺子,即大家用来夹菜的筷子,放在盘上,大家拿来用。

9.不过不能放到口里,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

10.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且现在都提倡聚餐用公筷餐具要消毒。

国家提倡公筷是为了预防疾病,文明餐饮,注重营养等方面的作用。

1、干净卫生、预防疾病

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就餐者中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可随着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的筷子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

2、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正是因为使用公筷,所以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

3、注重营养、科学搭配

中国人家庭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家庭成员很难真正实施营养配餐。如果采用分餐制,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盘菜,那每个家人摄取的营养量就都可以控制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713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