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读音tuó,声母是t,韵母是o,介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
部首:木
笔画数:16
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点、横撇/横钩、横、撇、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字义:
1、一种口袋。古代也指一种鼓风吹火器。
2、拟声词。硬物连续撞击地面等的声音:橐橐的皮鞋声。
相关组词:
1、倒橐[dǎo tuó]
倒出袋子里所有的钱物,谓倾其所有。
2、负橐[fù tuó]
背负口袋。谓游学;游历。
3、青橐[qīng tuó]
盛放印信、文书、弓弩等物的青色皮袋。
4、橐土[tuó tǔ]
多窍穴的土。
5、笔橐[bǐtuó]
笔囊;携带文具用的袋子。喻文学侍臣或文章渊薮。
橐,汉语二级字, 读作橐(tuó),是指口袋,古代也指一种鼓风吹火器。出自《东周列国志》:“其他愿执鞭负橐,奔走效劳,又有壶叔等数十人。”
橐——鼓风吹火器
基本字义
1.口袋:负书担~。
2.〔骆~〕即“骆驼”。
3.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⑴ 口袋:负书担~。口袋的一种,两端不封口,可以根据要装物品的多少来决定,物品多了就可以作大的口袋,少了可以作小的口袋,装好物品后两端再行封口,当中留一空挡,方便牲畜载驼,古时候在晋西一代广泛应用,方便骡马、骆驼载物。卸载物品后收将起来是个不占领地方小的袋子。
例:其他愿执鞭负橐,奔走效劳,又有壶叔等数十人。——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⑵〔~驼〕即“骆驼”。这里暗示了骆驼的适应能力,食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生存。用可以变化的口袋来比喻骆驼。
⑶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
橐驼——骆驼
相关典故:
槖,囊也。——东汉·许慎《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昂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