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的来源和历史

龙岩特产2023-02-01  27

具体如下:

来源:1、源自舜帝姚重华,史称姚氏正宗。

2、源自癸,是舜的妻子的名字。炎黄先祖在泰山上祈祷,降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将其命名五大宗族。其中,帝标记癸戊;

3、春秋有姚国,虞舜的后代,其子孙称为姚氏;

4、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如今在苗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姚氏族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

历史: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把女儿嫁给他,居住在妫河边,子孙留在妫河边的以妫为姓。到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改姓为妫,传五世后,改回姚姓。

姚姓源自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如今已有5000年,是中国历史最长的姓。

回答于 2022-04-30

1、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

2、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3、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肃陇西东南)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等。

5、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

6、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扩展资料

姓氏名人

1、姚平

姚平,西汉朝代睦侯侯爵,舜帝奉祀使。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西汉末年姚平为战乱而保舜帝嫡系血脉永续,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

2、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

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

3、姚最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吴兴(今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年为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03年),约活动于公元六世纪中期。其著作《续画品录》是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学论著之一,为今天研究六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画学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姓

有姚姓的皇帝,如:姚苌、姚兴、姚泓;大官有姚崇、姚弋仲。

一、起源

1、出自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2、源于“癸”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

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

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

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二、人物资料

1、姚苌

后秦武昭帝姚苌(329年—393年),字景茂,南安郡赤亭县(今甘肃陇西县首阳镇梁家营村红崖山)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开国皇帝(384年—393年在位)、军事统帅。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二十四子,魏武王姚襄之弟。

2、姚兴

姚兴(366年—416年),字子略,羌族,赤亭(今甘肃陇西)人,后秦第二位皇帝(394—416年在位),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

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

他先后消灭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国仁)、后凉(吕光)的势力,使西方安宁,同时东与北魏、东晋抗衡。

3、姚泓

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羌族,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

义熙十二年(416年)即位,改元永和。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刘裕率军北伐后秦,姚泓投降,后秦灭亡。后被押解到东晋都城建康,在建康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

4、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

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

同情武则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为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贬为申州刺史。唐玄宗亲政后,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

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执政三年,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

开元九年(721年),去世,终年七十一,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5、姚弋仲

姚弋仲(280―352年),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县首阳镇梁家营村红崖山)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历史人物,曹魏镇西将军姚柯回之子,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

明勇英果,雄武刚毅。永嘉之乱后,率部东迁,自领雍州刺史、扶风郡公,投靠前赵刘曜,授平西将军,封平襄郡公。投靠后赵,屡次建言立功,拜冠军大将军,斩杀高力督梁犊,封西平郡公。

率军讨伐冉闵叛乱,石祗以为右丞相,封亲赵王。遣使向东晋投降,拜使持节、六夷大都督、大单于、车骑大将军、都督江淮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陵郡公。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去世,时年七十三,葬于天水郡冀县。其子姚苌建立后秦,追谥景元皇帝,庙号始祖,迁葬于高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78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