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
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人。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公元806年(元和元年)举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全诗如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如下: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锄禾
《锄禾》的作者是李绅。
唐大历七年(772年),李绅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主要成就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诗人。他曾一气写出《新题乐府》二十首。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锋,对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发展也有贡献”(吴庚舜等主编《唐代文学史》)。中唐是文学史上叙事诗较为发达的时期,李绅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与元稹、白居易等为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李绅长篇叙事诗的成就与影响仅次于元白。
李绅六十七岁时自编其诗集为《追昔游诗》,用各种体裁追叙平生的遭遇和游历,抒发怀旧之情与盛衰之感,其中有很多是回忆当年漫游各地的写景之作。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