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效应又叫什么效应 什么是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又叫什么效应 什么是期待效应,第1张

1、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自从J.Sterling Uvillgston 把它引入企业管理实践之中后,它就不断受到企业界和理论专家的关注。

2、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3、概述: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期望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只有当人们正确的去确立目标是才能有好的效应,这就要求人们拥有好的学识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可以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与老师的关注度成正比的。

        经典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在这个实验中,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 罗森塔尔和助手在一所小学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把随机抽取的18名学生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认真地说他们是“经过科学测试发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并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暗示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受到虚构的测试结果影响,来自老师潜移默化中的热爱和期望让这18位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象那座雕像一样,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多项研究反复验证了老师及时并具体的表扬会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学习更专心,并减少问题行为。研究人员建议老师赞美对批评的比例应该是4:1到5:1。父母给孩子反馈时原则也类似,一味的批评只能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如果孩子得不到正面的关注,他宁可得到负面的关注也不想没人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至少一位成人的信任,那他将来成功的机率就高很多。

      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他的优点和独特的地方。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对孩子个性品质的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对老师和家长长而言,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只有赏识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教师和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即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663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