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问题?怎样提出?

什么是科学问题?怎样提出?,第1张

特定含义是: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与科学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表现,是科学认识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疑难和课题.

简而言之,好的科学问题的提出有以下两个主要来源(纯属个人观点,请批评阅读):

1.理论本身的发展.好的理论是那些能够以最少的“假设”推演出最广泛(能够被实验证实)的结论的理论.但,往往一个理论最初被提出时只是针对一个或一类实验结果的,而其后续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其最初设定的范围.热力学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所以,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理论,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策略.

2.针对目前为止仍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策略是最本源的途径,它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方面又有可能造福于人类.比如,当前我们对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问题仍然认识不清,这样使得我们在处理这些疾病时方法不多.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某些实验现象进行理解、解释也是好的科研方向.

问题一:科学问题的问题来源 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实践和社会生产实践。从科学技术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问题大多是实用性或技术性问题。

问题二: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科学问题就是可以被实证的,在观察与实验后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即不同于上述简单问题的科学问题。

问题三:什么是科学问题 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去探索。

问题四:什么是科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这是每节课一般都会存在的教学现象。不同的学科,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不同,形式不同,针对性也不同。对于科学课的探究课堂,正确提出科学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我们通过以下几点的分析来认识和了解“科学问题”的特点。一、区分实际问题与科学问题。实例:教师出示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数据,然后提问:很明显,A是“实际问题”,按照这个问题的思路上下去,这节课便会变成“思品课”或“社会课”,而不是“科学课”,因为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要随地吐痰”、“爱护野生动物”、“制订环境保护法”等等,而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不是任何一个科学家个人能够完成的,它是全社会的工作,要靠全民协作来实现。而B则不同,这是个真正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量和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所存在的科学原理。二、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实例:一杯水的观察课。有个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思考:这是科学问题吗?不是,这是文学上的修辞问题。那他朝这个方向,应该怎样提,才是科学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科学家所关心的科学研究方向,例如“用水作为形容词的历史起源、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与人的情感、习惯相关的,用“好”或“坏”进行“主观”判断的问题,如用“知识的海洋”比用“知识的沙漠”要“好”听些。这是假科学问题,它回答的依据是主观感觉。而后者“用水作为形容词的最早记录是在哪个朝代?唐代?汉代?”这个问题需要用“真”或“假”、“对”或“错”来进行“客观”判断,回答的依据是客观事实,所以,这才是一个真的科学问题。三、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案例:探究空气。老师先让学生吹气球,然后提问:“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啊?”这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可以说“是”,因为它试图寻找气球被吹大这个客观现象的解释。但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呢?“因为我使劲吹,它就大了啊。”“因为气球很软很薄,一吹就大了。”“气球里面装进了东西就变大了。”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会有很多,所涉及到的变量太多,太发散,这就是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感到迷茫,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这与我们设置这个实验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问题五:什么是科学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一般不以“神”、“鬼”、“科学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仍会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通常科学家会设计实验并控制各种变因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以及解释理论的能力。

2、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

3、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是正确的。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一定精度下是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在极小极端引力情况下失效,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精度无限扩大,无法得出有意义结论。不过不少科学家们仍然努力寻找与探索是否有某种理论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现象,虽然哥德尔定理否定了公理系统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4、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必然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归回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问题六: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关键科学问题” 什么是“研究目标”,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关键科学问题”

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解决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缺水用水问题是我的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我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业余进行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早在1968年就发现了水从空中来,1978年又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天文气象观测站,1988年提出人工诱发小旋风致雨的设想,1998年提出中国需要12333工程的设想,2008年提出塔里木人工造海的设想,2009年提出空中水网建设的设想,2010年提出激活 *** 海暖湿气流的设想,2011年提出两个里海工程的设想,2012年提出人工气候规划,人工气候设计,人工气候管理的设想,2013年提出三个温带雨林区域的设想,2014年提出借一个长江年流量9600亿立方米的水,到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来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用水问题的设想,2015年提出激活气候记忆的设想,2016年提出把长江流域的植被,移植到黄河流域的设想,2017年提出柴达木人工造海的设想,你看我现在应该咋办,才能把我的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捐献给国家?你看我能不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大科学家? 】这仅仅是我的一个研究过程。

关注我的研究过程,了解我的研究过程,理解我的研究过程,是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是解决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域缺水用水的“关键问题”。

进行人工改造气候的科学研究是解决中国南方连续性暴雨洪水灾害,是解决中国北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缺水用水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个学术问题包含五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目标,用于判断结果并认定所取得的进步。

第二部分是初始状态,即开始时的形势以及可用资源。在博士论文撰写中,初始状态通常指现有的研究文献。

第三部分是可用于改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活动和资源,比如数据、一套研究方法等等。

第四部分是限制性条件,用于识别某些不可行的活动。

最后一部分是结果。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可行性活动,并成功地将初始状态转化为满足既定目标的结果,且在此过程中没有违反限制性条件,那么论文问题即告解决或改善。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650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