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文字有

战国时期的文字有,第1张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六国文字又因地域的差异可以细分,除了三晋(韩、赵、魏)之外(三晋文字自成一个体系),各国使用的文字都不相同。

齐系文字,包括齐、鲁、邾、滕、薛、莒、杞、纪、祝、倪、任等国。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字体系。书写者任意,异体字繁多,装饰笔画醒目。

燕系文字,燕系文字主要是北方的燕国使用。特异的北方风格。燕系文字比较稳定。

晋系文字,包括韩、赵、魏、中山、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结构修长,笔画细劲。

楚系文字,包括楚、吴、越、徐、蔡、宋等大国以及汉、淮二水之间星罗棋布的小国。字体颀长,有特殊的形体,特殊字体。

秦系文字,主要指秦国文字。更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遗风,比较稳定。后来发展出规整和潦草两种类型。

战国时期有陶文,石器文字,

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简牍文字

,缯帛文字

,金文,兵器文字,齐系文字,

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

,秦系文字等等。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后,汉字的发展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此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文字在这一时期比较普及,铸、刻、写文字的材料和范围有所扩大,除青铜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简帛文、货币文、玺印文等也大量出现。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您好

第三章 战国文字

第一节 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

一 战国文字的内容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

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 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 大鼎、中山胤嗣 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 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 的德行。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除此以外,战国的铜器铭文还出现在量器和符节上,如“商鞅方升”、“郢大府量”、“新郪虎符”、“鄂君启节”等。 11或确定在前481年(《春秋》终年)、前468年(周贞王元年)及前403年(三家分晋)。

请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628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