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哗拉拉 [ huā lā lā ]
亦作“ 哗啦啦 ”。亦作“ 哗喇喇 ”。象声词。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只见他双手拉下中衣,还不曾蹲好,就哗拉拉锵啷啷的撒将起来。” 刘白羽 《长江三日》:“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曹靖华 《飞花集·风物还是东兰好》:“哗喇喇的红旗飘扬声中,到处响彻着他们的震撼山岳的浩歌。”
2、呼啦啦 [ hū lā lā ]
亦作“ 呼喇喇 ”。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红楼梦》第八九回:“﹝ 寳玉 ﹞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场:“耳听得流水呼啦啦的响。”《花城》1981年第1期:“鸟群呼啦啦飞起。”
3、骨碌碌 [ gū lū lū ]
象声词。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听到自己的肚子里骨碌骨碌地响了一阵,便在马上焦躁了起来。”
4、扑簌簌 [ pū sù sù ]
象声词。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只听的扑簌簌鞋底鸣,諕的我颤兢兢手脚冷。”
5、呼噜噜 [ hū lū lū ]
象声词。
姚雪垠 《长夜》一:“老年人的咳嗽声……和﹝孩子们﹞喝稀饭的呼噜声互相应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朱暮堂 ﹞有意不理睬 汤富海 ,只顾呼噜呼噜抽着水烟袋。”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他赶的又快又稳……招来了阵阵凉风,呼噜噜光往人怀里钻。
拟声词有:
1、汪汪汪:狗吠声。例句:狗儿向它的主人汪汪叫。
2、咚咚咚:一般形容碰撞声。例句:他拉了拉衣襟,然后才咚咚的下了楼。
3、呼呼呼:物体产生的声音。例句:他拿起长枪,舞得呼呼的响。
4、嘎嘎嘎:鸭叫声。例句:几只小青蛙蹲在床底下嘎嘎的叫。
5、嘀嘀嘀:表示各种声音的描述,比如汽笛声音等。例句:司机按喇叭按得嘀嘀响。
扩展资料: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也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
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模拟往往会失真。因此,它和口技的声音摹仿,有所不同。
1、AAA型
呜呜呜、嘻嘻嘻、呵呵呵、哈哈哈、啦啦啦、嗡嗡嗡、呱呱呱、达达达、轰轰轰、喃喃喃、嘟嘟嘟、咕咕咕、笃笃笃、咚咚咚、嗖嗖嗖
2、AAB型
叮叮当、滴滴答、通通扑、啦啦哗、咚咚锵
3、ABB型
扑通通、哗啦啦、咝溜溜、轰隆隆、扑啦啦
4、ABA型
吱咕吱
扩展资料
拟声词虽然比较简单,运用起来却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必须拟摹相似。既然是“拟声”,就应该“拟”得像。其次必须配合情景。某些声音的发出跟当时的“人情”、“物景”有联系。才能使“声”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而产生传“声”达“情”的效果。
拟声词的作用:
1、作状语(单音节拟声词必须带“的”)如:他当啷一声抽出宝剑。
2、作定语(有一定条件限制)如:老远就听见哗啦哗啦的流水声。
3、作谓语,如:他吭哧半天,也没把话说明白。
4、作补语,如:雨下得哗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