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第1张

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读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出处: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成语故事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鲁国大夫孔子,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二人对武乐和韶乐进行探讨,并且进行热烈的讨论。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这里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出自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扩展资料

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不知”就是不思、不想。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肉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往往是上层阶级的食物。正是因为肉食的珍贵和难得,所以孔子在齐国学习了《韶》乐,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想念肉的味道,甚至是食肉而不知其为肉,这是孔子“发愤忘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的极致体现。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次年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恰逢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孔子也有幸终于听到了正统的韶乐演奏,之后一连三个月下来,孔子终日弹琴演唱韶乐,手舞足蹈,无论是吃饭睡觉都在揣摩韶乐音律,连吃自己情有独钟的红烧肉时,也尝不出滋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597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