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随后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自己独自飞上天去了。据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后来,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便感叹地说:“读了这本书,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于是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他曾经对人说:“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他当时才二十多岁,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到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今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等县境)。他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边界。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隐居”。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此诗顺口道来,语言平淡却内蕴深厚。从此,后世的诗词文章中便把白云和隐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白云行踪飘忽,来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所挂碍,正象飘逸不群的隐士一样。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 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头。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筑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层,来访的宾客住在下层。从此他便断绝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许一个家僮在他身边侍候他。斋天监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积金东涧居住。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合礼仪。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他说起话来没有繁冗错乱,万一有也能立即觉察到。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异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
他特别精于阴阳五行,风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星算(占星术),山川地理,四方产物,中医的中药学。他撰写了《帝代年历》,曾经制造过浑天象,说是“为了修道所须,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②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③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④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⑤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2)自恒欲就之()
(3)老而弥笃() (4)以机动之()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19.第⑤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国 家 每 有 吉 凶 征 讨 大 事 无 不 前 以 咨 询 时 人 谓 为 山 中 宰 相
20.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2分)
21.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3分)
【参考答案】
17. (1)止:居住 (2)就:接近,前往 (3)笃:深、甚 (4)动:使吃……转动
18. (1)等到长大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及、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各1分) (2)沈约担任东阳郡守,认为他的志向和节操高尚,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高、累书、要各1分)
19.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0.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自然的隐居生活,质性高洁(1分);为官之时虽才华横溢,小心谨慎,但终不免差错,故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1分)
21.散养在水草的牛无拘无束,就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人自由自在;套上金笼头的牛,就像为官之人,虽身处富贵,却备受驱使。(2分)借此陶弘景欲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出仕为官。( 1分)
【译文一】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 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他常说:“过去汉代有咸1习三茅君,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它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造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陶隐居”。他游历遍访各座名山,寻求仙药。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二听到松涛响,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他对弟子说道;“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而且永明年间做官时,得到的总是差错;(但)如果不是那样,(我)怎么会能做到今天的事‘清呢。难道只是(我’自身具有神仙的体鳃卜华是(因为我)顺从趋势才变成这样的。”
陶弘景为人谦虚谨慎诵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食桃‘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暴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又曾经造了浑天仪,高三尺多,地球仪套中间,天体球转动而地球仪不转,用机器使它转动,全部与天体球相聚。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 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译文二】:
右安门外,向南十里就是草桥,方圆十里,都是泉水,这里原来有李唐王朝时的万福寺,寺庙己经倒塌,只剩下草桥,但是泉水依旧,荇菜、荷花生长茂盛。天启年间,在草桥北面修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在每年四月,游人聚集在这里凑钱饮酒赌博,闹个十多天才罢休。这里的土壤因为有泉水而适宜花木生长,当地人于是以种植花草为职业。都市人卖花的担子,每天早晨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总是成百上千,陆续挑进城去卖。
孟春时节最早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花,然后是水仙花,还有探春花。仲春时节最早的是桃花和李花,其次是海棠花,然后是丁香花。暮春时节最早的是牡丹花,其次是芍药花,然后是奕枝花。进入夏天,除了石榴花外,都是草本花卉。花有五色的有蜀葵、婴粟和凤仙花,一花三色的是鸡冠花,双色的是玉簪花,纯一色的花有十姊妹、乌斯菊和望终冬秋天的花卉,有耐寒的红白寥,不耐寒的木谨花、金钱花,耐寒而不耐霜的秋海棠。桂花是南方品种,数量最少;菊花,是北方方品种,数量最多。种植菊花,从春天到夏天,比种庄稼还要辛苦。菊花容易闹病,菊花的害虫比庄稼的害虫还要多,园丁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辛苦半年,全年的衣食都有了着落。
只有草桥出产冬花,剪尽春、夏、秋三季开花的花木的枝条,藏在土窖里,再用火坑加温。十月中旬的时候,牡丹花就能够进贡宫中了。大年初一,就敬奉椿芽和黄瓜。这种暖房栽种技术从汉朝起就己经有了。汉朝官府的园圃内,冬天种植葱、韭菜、青菜等各种疏菜,盖起温室,日夜生火。各种蔬菜有了合适的温度都能生长。邵信臣执掌少府时,认为这种蔬菜不合时令,不应该供奉给皇家。上书皇帝后停止。
草桥离丰台有十里路,其间有很多亭台楼阁。这些亭台楼阁有很多都坐落在水边的园圃中。元代名臣廉希宪的万柳堂、赵参谋的鲍瓜亭、栗院使的玩芳亭,都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但是无方位也无遗址,没有谁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他善长道家的辟谷不食和导引轻身的修炼方法,已经过了八十岁时还显得很健壮。他非常仰慕汉代张良的为人,说他“古贤莫比”。
建武年间(公元494),齐国的宜都王萧铿被明帝萧鸾害死了,年仅十八岁。那天晚上,陶弘景梦见萧铿来向他告别,让他知道了萧铿去幽冥地府以后的事情,获得许多幽秘异闻。后来,他便把这些秘闻写成了《梦记》一书。
后来成为简文帝的萧纲,当时(公元520-523)在南徐州作刺史,由于钦佩他的风采和素养,便召他到后堂,整整谈论了几天才离去。萧纲对他甚为敬重,认为他是个奇异超常之人。
他曾经梦见佛为他授记,说他能证悟菩提成正果,修成胜力菩萨。于是他便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