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于人”的意思是:对自己,对他人。
一、读音
[yú jǐ yú rén]
二、部分释义
于:对,对于。
己:自己。
人:他人
三、具体解释
于己于人,就是对别人以及对自己的意思 。比方说门前有一个坑,自己把它填好了,这对于自己和路过的人都好,就可以这样说:于人于己方便。
扩展资料
于人于己在古文中的应用:
1、内德于己,外德于人
出自汉朝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原文是“德者,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 。
翻译:所谓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于别人,是别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于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
2、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
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恭帝义宁元年》。
翻译:首先要制胜自己,然后才能战胜敌人。
3、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出自清朝魏禧《日录里言》。
翻译:凡是不能在生活上节俭的人,势必会擅自占用别人的财物。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1)本节选自《表记》。(2)失足:指举止不得体。(3)失色:指仪表不庄重。(4)失口:指言语不慎出重。(5)惮:威严。(6)言足信也:说的话可以相信。
孔子说:“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用今天的话说,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不能有失尊严,不能有失体面,即使是碰上了让人尴尬的局面,也要挺得住。
再说得俗一点,这叫讲究面子。面子不可不讲。“人要脸,树要皮”,这也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体现,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讲面子却不可过分。如果过分,或者无法让人亲近,或者让人觉得做作,或者让人感到虚伪。恰到好处是最佳境界,将良好的内在修养和情操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去塑造一种形象,实际上并不具备内在的素质,一旦开口说话,便会使形象顷刻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