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是什么意思?

女刑警李春春2023-01-31  25

什么叫“心性”?

1.性情性格。

2.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清初王夫之和后来的戴震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宋明理学。

中医所说的“心性”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修养理论和中医学理论,二者在健康认识方面基本吻合,合称为儒医理论。

坚韧:气质刚强而柔韧,丝毫不能改变

坚毅:坚定刚毅 坚毅不挠

同义词 个人感觉 坚韧更趋向于有股韧劲 不服输 弹力 坚毅更硬朗点 坚持不改变

心性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心”与“性”关系的一对范畴。心指思想,性指人的本性。孟子提出“尽心知性”,认为只要尽心就能发挥人的本性。荀子认为心是身的主宰,能节制人欲,改变人的本性。北宋程颐掺合孟子、佛学心性论和天人合一说,提出“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南宋朱熹认为“心智,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孟子集注•尽心上》)。“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仁义礼智根于心”(《朱子语类》卷五)。明王守仁认为“心即性,性即理”(《传习录》),主张心与性的一致。明清之际黄宗羲认为:人禀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所谓知气在上也。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孟子师说》)。王夫之指出“程子统心、性、天于一理,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用物质性的气来解说心性关系

心性是指通过人的内心活动所表现在外的性情、性格、品质和品德。

心性的重要性: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心性不好,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孔子言:“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因此可见,中华民族历史来讲究做人的道理。我们从小到大,有关做人的道理耳熟能详。然而,品性优劣却人各有异,做事的结果也大相径庭。任何失败者都不是偶然的,同样,任何成功者的成功都是其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怎样做人。人品心性,是一个人施展能力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15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