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
扩展资料
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重建国家治理体系是政治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目标,以高制度化水平为特征的强政党是一国治理体系有序建构的重要保障。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重视高制度化政党对于一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意义,在科学准确地评估政党制度化水平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其所取得的丰富建设经验和治理成果。
国家的介绍:
国家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学术界对于国家的组成要素有两种说法,常见的观点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有的学者认为国家由3个要素组成。例如美国法学家汉斯·凯尔森在1946年出版的《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评论说,“传统学说划分国家的三个要素:国家的领土、人民和权力。”。
在此之后,他在1952年出版的《国际法原理》中说,“传统学说把国家的3个要素概括为领土、人民和由一个独立的和有实效的政府行使的权力。”而美国法学家杰克逊认为,“国际法中普遍接受的国家的定义的必要要素是居民、领土和有效的政府。
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柱包括:国家运行权利制约和监督体系、国家党政关系问题、司法体系、反腐败机制、政府处理和社会处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治理制度体系:法制、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治理制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保障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问题。建构好治理主体、明确了治理功能后,重点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扩展资料:
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传统与来源进行深入剖析,是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起点。中国在传统社会基础上形成了“郡县国家”为核心特征的国家治理体系。
以针对中原社会的“郡县制度”为主导,以针对边疆社会的“盟旗制度”为补充,并以中央集权、文官制度、乡土自治、行政区划作为四大支柱。
过分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和意识形态化的研究立场对实质性地思考中国“政道”、“治道”问题弊多利少,必须对历史传统、客观条件、时代问题等诸多背景的具体讨论,才能将问题意识拉回到中国的时代真问题上来,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