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是指诸葛亮死了,“走”是指吓走,“生仲达”是指活着的司马懿。“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意思是指死掉了的诸葛亮将活着的司马懿吓走了,这是一句民间的谚语,表达着诸葛亮比司马懿厉害。
诸葛亮数次发动北伐都无功而返,司马懿在多次的战争中得出了经验,那就是诸葛亮的后勤能力不足,只要拖住蜀军闭而不战,等到对方粮食缺乏的时候,蜀军自然就撤退了。待到此时再发动军队追击蜀军,那么就可以轻松的获取胜利。
于是司马懿与诸葛亮在五丈原持兵相对的时候,司马懿一直不正面应战。无论蜀军如何的在军营前方骂战都不理会,虽然魏军将领十分的气氛,都纷纷上书请求应战,但是司马懿都一一拒绝。
诸葛亮看到司马懿采用这种方式,也知道自身的短板,于是就驻扎在了五丈原,令全军上下就地开采土地,种植粮食,同时与当地的居民融合,打算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事情并不顺利。此时诸葛亮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容不得他能够沉下心来慢慢的与司马懿耗着。
心情焦灼之下,诸葛亮每天吃的饭越来越少,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事事都亲历而为。司马懿打听到诸葛亮的生活状况之后,笑谈到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这场无声的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果然,诸葛亮的身体很快就坚持不住逝去了。诸葛亮死后,全军上下都严守消息,同时有序而又缓慢的撤退。司马懿看到蜀军撤退,立马派军追击,但是蜀军却又立刻转身与司马懿进行战斗。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的策略,吓得立刻撤退。这也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来源。
综合而言,在三国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了解对方的敌人。司马懿了解诸葛亮的短板,于是采用了拖延战术。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多疑,于是在死后大军撤退的时候,提前告诉大军假装应战,吓走了司马懿。
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历史上确有其事,有是史书明确记载。
《汉晋春秋》:亮卒於郭氏坞,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
於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译文:
诸葛亮去世于郭家坞,杨仪这些人整军而出,百姓跑去告诉宣王,宣王追击。姜维命令杨仪反旗击鼓,装着诸葛亮真人木雕,宣王不敢逼近。
于是杨仪火速撤退,进入山谷然后发丧。百姓时间一长就说:“死人诸葛吓走了活人仲达”。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宣王,宣王说:“我能料到活着的诸葛亮,不能估计死了的诸葛亮啊。”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盒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司马懿催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
但半途他犹豫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
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
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魏军一直拒不出战,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诸葛亮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的军队撤军回国。司马懿派兵追击,但是由于诸葛亮死前料到司马懿的这一招,因此他提前命人做了一个他自己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轮车上。
等到司马懿追兵一到,姜维就把那个有木雕的四轮车推出来。司马懿看见木雕,以为诸葛亮没死,吓得马上逃走了。
扩展资料:
出自魏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注引《汉晋春秋》: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
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翻译:杨仪等人整军退去,百姓们跑到宣王(司马懿)那告诉了他,司马懿率人追赶,姜维命令杨仪树起军旗鸣鼓,司马懿不敢向前,退去了。
于是杨仪成功退走了,进入山谷后为诸葛亮发丧,之后百姓们就编了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有人去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说我只能预料他活着,不能预料他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诸葛吓跑活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