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是一句由老北京旧时一种行业衍生的歇后语。
剃头挑子原指旧时走街串巷理发匠所担的挑子。挑子的一端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一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端为坐凳,凳侧面有抽屉,内盛理发用具。铜盆的一端还竖起一根小旗竿,竿上有钩,悬挂“杠刀布”(1)、手巾等。旗竿是法令的标志。据说,这旗竿与清统治者初入关时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有关。
随着剃头业的兴起,之后便有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如用现代成语解释就是“一厢情愿”。如某青年男女同在一单位工作,女方与男方相比,各方面占有优势,因此,看不上男方。而男方无自知之明,还在一心恋慕女方,而且穷追不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事的人就会说:“你这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剃头挑子,北京解放前又指下街的理发匠。
注:
(1)杠刀布,是剃头匠临时鐾刀用品,由窄厚布或动物皮浸油制成。
参考资料:徐世荣.著《北京土语辞典》
剃头挑子一头热下一句:月老红绳两面连。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来源: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傅,他们使用一种“唤头”。它是两根条铁,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
剃头:
我国古代是没有“剪发”、“理发”等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
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shūzhì)。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满清入关以前。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1)梳栉(shū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ūzhì,基本意思是梳理头发。《隋书·礼仪志四》:“光禄卿盥讫,诣太子前梳栉。”《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栉,不能往也。”(意思:公子有点不舒服,还没有梳洗,不能去的。)
(2)篦头:篦,读作bì,一种密齿梳,亦称篦栉、篦子、篦梳。篦是古时一种篦污去痒的理发工具。相传制篦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陈七子头上生了虱子。陈七子将用刑用的竹板制成最初的篦,用来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
(3)剃头: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4)剪头:是汉语词语,意思是剪头发,理发。
(5)推头:泛指理发,用推子给某人理发。在方言中指理发,特指用推子给男士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