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属于螳螂目(学名:Mantede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1 科。
螳螂通常以其他种类昆虫为食,但有报导叙述螳螂也吃小型脊椎动物,例如: 较小的蜥蜴、老鼠、蛇、蛙、小型淡水鱼或蜂鸟之类的小型鸟类。自然学家Gerald Durrell在他的自传《茄子与碎肉》中记述了一场螳螂和壁虎的大战。个别品种的螳螂,如兰花螳螂,由于外形与体色跟兰花相似,所以它们通常躲在兰花中伏击猎物。也因此,它们的猎物也以蝴蝶及蜜蜂等吸花粉的昆虫居多。
扩展资料
体态特征如下:
1、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
2、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
3、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饲养螳螂时,如果捉不到活的昆虫,可以用针线绑上生猪肉、牛肉、鱼肉、鸡肉等肉类在螳螂面前晃动,螳螂会把肉块当成猎物捕食。螳螂跟其他昆虫一样,视力很差,所以看不清楚眼前其实是针线串著的肉块。
4、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5、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6、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
螳螂目是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