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处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
原文(节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该句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原文为“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
原文是“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走在不同道路上的人,不能一起谋划未来。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这里主要指的是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句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中,是用来记录控制的教育思想以及言行的。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出现的这一句是司马迁转述的孔子的思想。
《史记·伯夷列传》中“道不同,不相为谋”“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都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记》中的传讲述了除帝王诸侯以外的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伯夷列传》转述了孔子、贾谊的名句来,讲述了伯夷、叔齐因为得到了孔子的赞扬才使得名声更响亮。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的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出自《论语·卫灵公》,
解释:大道,不同,不选择去谋划。志向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蕴含的典故《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