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荆榛是什么意思

国防建设2023-01-31  22

开辟荆榛原意是指拨开荆棘,开辟道路。现在指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出处:明代郑成功《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

译文:赶走荷兰鬼子,披荆斩棘,来把宝岛开发;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复祖宗基业。我们有三千袍泽,象一家人样亲爱团结;任何艰难跋涉,都不能使我们忍心离别。

扩展资料:

开辟荆榛近义词是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拼音为pī jīng zhǎn jí ,指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近义词: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高歌猛进。

典故:冯异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得力大将。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派他前往关中平定赤眉起义军。冯异设计收降了赤眉军的大部后,又用武力扫除了其残部,圆满完成了刘秀交给的使命。

后来冯异到洛阳朝见刘秀时,刘秀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说:他为我劈开多刺丛生的荆棘,平定了关中。披荆斩棘这个成语比喻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障碍。

意思是:开拓了台湾这一荒凉之地,建立了流传千秋的功绩;赶走荷兰殖民者,实为一代中华英雄。

这是郭沫若对郑成功的称赞。1962年,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百周年时,郭沫若同志为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题写了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此联上下各有一句都是取自郑成功的《复台》,诗中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夷苦关间不忍离。”

译文:披荆斩棘去开辟荒芜了的宝岛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艰苦奋战了十来年,才攻克被荷兰夷窃据的台湾,收复了祖先的基业。还有很多将士不愿称臣于清,不忍离开宝岛,将在那里茹苦含辛地坚守。

扩展资料

1646年郑成功起兵抗清,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势力,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1659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1661年,率军渡过台湾海峡,在台湾南部登陆,攻克荷兰殖民者的巢穴赤嵌城(今安平)。次年,荷兰总督投降,台湾重归祖国。

《复台》这首诗是作者在收复台湾后所写,透露出对历经千难万险收复台湾的无限感慨。诗中指出治理台湾今后还必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也表达了他对部下的袍泽深情,并希望他们同甘共苦,克服困难。

驱荷复台后,台湾百废待兴,郑成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入手,扫清荷兰侵略者在台湾遗留下来的影响,推动台湾进入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的繁荣发展阶段。

郑成功采用明朝的做法,确立起一套成熟的行政制度,设置府县,将赤崁楼改名为承天府,改“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北部设天兴县,南部设万年县,并在澎湖岛设安抚司,戍以重兵,完成“一府二县一安抚司”的行政规划。没多久,就在整个台湾建立了同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并设置行政机构。

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大力垦殖土地,同时兴修水利,保护山林;鼓励东南沿海百姓移居台湾,吸引了10多万大陆农民入台,带去了铁犁、铁锄等农具,使台湾摆脱了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

郑经继位后,大力倡导儒学教育,建孔庙、造明伦堂、设太学,使千余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在台湾传承,并与大陆保持文化上的一致性,为康熙年间实现两岸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对联中的历史足迹:巨绅暗骂袁世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台

诗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原文: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翻译:

赶走入侵者,披荆斩棘,来把宝岛开发。

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复祖宗基业。

我们有三千袍泽,像一家人样亲爱团结。

任何艰难跋涉,都不能使我们忍心离别。

作品赏析:

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兵二万五千人,战船百艘,跨海东征,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这首诗是作者在收复台湾后所写。

诗中指出治理台湾今后还必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也表达了他对部下的袍泽深情,并希望他们同甘共苦,克服困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46289.html

最新回复(0)